原来我是情绪智慧上的小白?!
上M3之前我本着非常放松的心情,认为自己学《情绪智慧》应该会非常的得心应手,因为无论身边的同事、朋友还是自己都觉得自己情商还是蛮高的,就连上课前填写的问卷里面提到对课程的期待和问题等,我也觉得好像自己没有什么困惑啊。但上完三天课,发现不断的在改写我对情绪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
情绪压抑 vs. 情绪外露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不会表露出任何负面的情绪,比如生气、不爽或厌恶等。我以为这样就是情商高的表现,告诉自己不能表露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是只能表露自己正向的情绪,就好比《头脑特工队》里的乐乐强行将忧忧给圈住了那样。
无疑这是情绪压抑的一种体现,课后我也在回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这样子的呢,但可惜的是我怎么也记不得了。或许是我下意识的将那段记忆给隐藏起来了,保护自己不再受影响,也或许是一件件琐碎的事情慢慢累积后让自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本以为这样做很好,让每个人都觉得似乎和我很好相处。但课堂中在听情绪外露的同学们的反馈,说情绪压抑的人其实很难接近,因为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任何情绪的表露,实在猜不透他们的心思。听到这里,真的给我敲了个警钟,原来我是需要通过猜我心思才能和我沟通的人,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看来我对于情绪压抑和情绪外露的尺度拿捏和平衡点,还需要进行调整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冲突策略
毫无疑问的我面对冲突的时候选择的策略都是妥协、回避和迁就,而且分数不分上下的高,分别是8、8、7。我也知道这个和我的性格有关,就如M1的时候我知道了我是极度内控型的一样,我选择的策略都是“我输”的结果。美其名曰我不在乎这些,别人也觉得我特别好相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但我是真的不在乎嘛?我扪心自问了一下我自己,答案是我在乎,而且是非常的在乎。只是我采用了回避的策略,将自己的情绪隔断了。再加上又是情绪压抑的人,难怪搞的自己那么的焦虑。怪谁呢?到头来还是怪自己不懂得在不同情景运用不同的策略,并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让对方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情绪词典
描述自己的情绪?那还不简单,喜怒哀乐不是可以包含大部分的情绪了嘛。当Vicky老师说到当我们在识别、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需要丰富我们的词汇。说完我就尝试着在心里数一遍看看我能不假思索说出几种情绪,可惜的是我只能说出13个。天呐,才13个情绪词汇,我是多么冷冰冰没有温度的人啊,连描述自己的情绪词汇都这么的匮乏。
这个难道是和我一直以来的情绪压抑有关嘛?难道是因为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绪太深,深到导致自己都忘记去识别这些情绪了呢?
为了丰富自己的情绪词汇,提升自己的情绪敏感度,课后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会回想一下今天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带给我的情绪是如何的。
“情绪轮”图片来自网络用心 vs. 用脑
最“致命一击”的是第三天做情绪智能测试的时候竟然自己对情绪的敏感度才20(满分40),对他人的敏感度才20(满分60),当看到这个结果以后自己也傻眼了。我还不死心,仔细的看了每一题的得分项答案和自己选择的答案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的答案不是最佳答案(事后想想这个行为其实已经非常的用脑了)。课后再问了助教赵园园教练和Vicky导师,最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是如此用脑的一个人,我过去本以为的自己用心都是在用脑去思考问题和感受问题,对他人的“用心”也都是自己想当然以为的“用心”。
举个经常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吧,有朋友遇见不开心的事情了来向我倾诉,但我99%的情况下都不会先表示我的理解和同情,而是直接用非常客观的角度帮对方去分析问题。以前我还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问题,还自认为自己非常走心的在帮助对方尽管跳脱出当下的情绪,换位思考一下或许就不会有这种情绪。殊不知我这么做是非常用脑的一个反应和行为表现,也难怪有的时候朋友听完我的话以后会很生气,甚至觉得我到底是在帮ta还是帮其他人。
现在看来觉得自己真的非常的愚钝,朋友过来找我倾诉其实也只是发发牢骚,宣泄一下情绪,从我这里获得一些慰藉和认同而已,我何必如此理性的去和对方讲大道理呢,道理谁不懂?
图片来自网络M3《情绪智慧》上的有点意外和郁闷,发现自己竟然是情绪智慧上的小白,但是好在我是一个虽然焦虑但又非常积极乐观的人,我知道要做到AAA(Aware意识自己,Accept接纳自己,Adapt调整自己)。
意外归意外,但还是很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三天的学习,颠覆了对自己的认知,不然估计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美好的假想世界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