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经历得出的自我觉察:最差的原生家庭,活出最好的自己
一期娱乐节目中,大家都在感慨自己的母亲多么好,一时间气氛很感人,有的人提到母亲简直就想哭了,这些人很幸福。
而轮到蔡少芬说到和家里的关系,她却回答:我很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妈妈。
想起这个回答,我印象非常深刻。再后来看到蔡少芬的原生家庭,早年父母离异,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但是跟着她的妈妈没有过上好日子,因为妈妈滥赌成性,蔡少芬成名后,不得不为母还债,但是母亲是个无底洞根本没办法填满,所以她选择断绝关系。
看到她的故事,我只想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永远需要填补的无底洞,那是很耗心力的。但是看完我始终坚信,一个没有好原生家庭的人,也会活得好。
来百家号很久了,写过最多的是历史故事,尤其看到民国时期的好多人的一生,我深有感触。人生,就像一本书,一个好开头并不代表会有好结尾,一个坏的开头也能编织成好结局。
接触百家号以来,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虽然有的是野史,却也知道了名人们大致的人生发展方向,感慨颇多。
就像是末代皇帝溥仪,他出生就是权力的顶端,但是只能做一个傀儡皇帝,一生颠沛流离,成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还有他的老婆婉容,一个家世不错被父母关爱的女子,嫁给溥仪成为皇后也是人生巅峰,最后却成为疯子被关冷宫10年,生下的孩子被活活烧死,自己40岁就去世了;还有的人出生是张烂牌,后来却成为别人的榜样。比如,朱元璋,一生打拼大半生,家境不好,长得也不好看,但是后来他的成就非凡。
以前讨厌历史,去学了理科,没想到历史这么有趣。看到别人的人生经历,看到的是人生百态,没有人会一帆风顺,毕竟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
目前人生低谷,我总觉得,只要有一个道理明白了所有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我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归纳总结了一些东西,希望找出问题所在:
蔡少芬经历得出的自我觉察:最差的原生家庭,活出最好的自己今天,大年初七,时间一天天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走过了七天,这个年不再去走街串巷也不愿到处拜年,每天蒙头大睡,起来就正午了。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该结婚建立家庭的年纪,但是,回顾眼前,似乎是一场踏空,很迷茫。
这两天亲戚小女孩在家住的日子,观察父亲对她的态度,反思了很多。女孩经常依偎着我希望我给她玩手机,也经常跟我逗笑,这个天真的年纪总是无忧无虑的。父亲年近70,他待她如女儿,偶然听见对她说,“爸爸有什么好?你爸爸能给你的我也能给你。”
然后想起两天前他与母亲的种种表现,母亲询问:“(孙女)来了吗?”父亲回答:“还肯来的?”夫妻俩一直等着她来,似乎拉着她希望来家里似的。他们言语中充满着强烈的吸引和溺爱,恨不得天天带在身边形影不离。当时就在想:“是不是和以前我小时候一样呢?”
是啊,曾不也一模一样,他们缺少一个女儿。长辈的爱有时候是多么虚假,多么庸俗,可因为你是什么性别喜欢你,还有可能因为你是有没有前途喜欢你,因为你有没有好工作,有没有财富地位喜欢你,而遗憾的是,时过境迁,没有人一直缺少着女儿,也没有人一直会顺利得意,这些人的爱就随着条件改变改变了。
随后,回忆整个局势,忽然想到了什么,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他对待孙女的样子就是在争夺儿子儿媳的女儿,就和曾经发生的局势一模一样。
不知道这算不算强迫性重复,但是很显然他们并不是孙女的父母,孙女是别人的孩子。而不同的是,孙女不需要他们花钱出抚养费,还和他们有直系血缘关系。
换成是别人,不会这样混淆,孙女和女儿并非一类,但在农村,能把窗帘布当成洗衣机的盖布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话说,如果是前几天看见这些东西,可能觉得不爽,但是现在不会,因为孙女并非和我一样的局势。她不需要他们花钱,如果是,这两老头老太难道还会这样吗?在这样一个不需要付出金钱,可以满足有女儿的愿望的现成品上,他们当然是索取的拉拢的态度。
父母与孩子的缘分就是这么微妙,有些人生下来就处于一个圆满的家庭中,还有人出生就被纠缠在一个难以挣脱的家庭网中,就比如从前的A。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绝不是成功的全部,害怕亲密关系,还有回避社交的孤独,没有安全感,对钱敏感的种种,也可以被治愈。
前阵子心理师告诉我,向养母服软,打破三角关系,我做了,但是她竟然还想着我以后身上该出的钱,以后的嫁妆,养母希望生父母也出钱,还怂恿我希望我告诉生父母:“我现在自己都养不活自己,需要拿养父母的钱。”
意思不就是告诉他们,我现在需要钱吗?她永远都是开着不满足的口的样子,想要从别人那里拿到更多。还对生父母那种在我身上谁花的钱多的计较和对比,一定要比较谁会吃亏,谁会得便宜。
然而,长大并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挡的事,我已经独立,会成熟,不需要原生家庭的经济支持。
看着孙女被对待的态度,有时候会有被取代和被比下去的痛苦,但是事实证明,她和我根本没有可比性,只是刚好在原生家庭中,这对父母看待的眼光而已。世界那么大,除了父母的珍重,还有的是丈夫的爱,朋友的爱,事业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我。
张德芬的那本书写的很好,你是谁?不是离婚的某某,也不是事业上的某某,你只是你自己。
我们经常在追求别人的认同,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是有价值的,被喜欢的,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是被喜欢的,天然的存在着好的优点,是值得被爱的。
曾经往事的种种坎坷造成了对自身的不自信,对于这个世界的怀疑、恐惧,对人际上种种伤害的痛苦换成了社交的回避。但在疗愈后,相信世界还是有美好的,值得相信的人,每个人是会被爱的。
不必在意所有人的眼光,因为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你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