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诗经》的这一年读书

《诗经·邶风·旄丘》:辛苦求告大半年,你却装作听不见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92人  古诗文切片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这是首“流亡诗”。一些人流亡到卫国的人,寻求卫国执政者们的帮助,却遭到对方的漠视。也有将其解释为“闺怨诗”,认为是女子向贵族男子求爱被拒,但此说明显不太符合诗意,这里暂且忽略。

古代的国家经常发生动乱,老百姓没有活路,就会逃到别的国家。如果运气好,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安置,或者大国干预一下,就能回去;可如果运气不好,那就会像这首诗里描述的那样:大国不管不问,他们只能自生自灭。

第一节,“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中的叔伯啊,你们为何许久都不帮忙?

旄(máo)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诞(yán),通“延”,延长。节,指葛藤的枝节。前面讲《葛覃》、《樛木》的时候,都讲过“葛藤”,这里不作过多解释。

叔伯,伯仲叔季是兄弟间的排行,这里叔伯连用,非实指,代指卫国执政的贵族们。多日,很长的时间,这里指执政者们拖延时间。

诗以葛藤起兴,用葛藤的绵延,来比喻卫国统治者对流民求告的长期漠视。

第二节,“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你们为何待在家里?一定是在等什么人!你们为什么等这么久?其中一定有原因。

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与,有“同意”,《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说,“我与点也”即是此意;有“一起”和“同道中人”之意,《岳阳楼记》的结尾说,“微斯人,吾谁与归?”因此,“与”可以引申为“盟国”。

何其,为什么那样。以,原因。必有以也,一定是有什么原因。

这些流亡到卫国的人,并不想待在卫国,而是一心想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想让卫国替他们主持公道,在大国中呼吁,及早干预。所以对于卫国执政者的拖延,他们没有怀疑。虽然心中焦灼,可仍抱有期望,觉得是卫国在等待其他诸侯国的反应;认为一旦其他诸侯国有所行动,卫国也会有反应。

出自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第三节,“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身穿着狐裘毛茸茸,坐上了车却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跟我们的心思真不同。

蒙戎,毛篷松状,也作“尨茸”,也就是“毛茸茸”;前面说过已经等了很久。到底等了多久呢?从葛藤茂盛的夏天,等到了狐裘的冬天,仍然没有动静。

匪,非。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卫国的东边有齐国、鲁国、曹国、滕国、薛国、莒国、郯国、徐国等国家,流亡到卫国的,很有可能就来自于这些国家中的某一个。

靡,没有。等到了《诗经·大雅·荡》,我们就会学到一个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刚开始做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所与,与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流民等了大半年,卫国愣是一点儿动作都没有。这太让人失望了。

第四节,“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我们)卑微渺小,(都是)流离无靠的人。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怎么能)假装听不到我们的求告!

琐,细小。尾,通“微”,低微,卑下。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褎(yòu),着盛装的样子;褎如,即“褎然”,态度傲慢又妄自尊大的神态。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成语“充耳不闻”,就是出自这里。

流民到处求告,等了大半年,非但没有等来任何的帮助,卫国的这些执政者还干脆装聋作哑了事。

前面说过,卫国东边有不少国家,从实力上来看,如果是排在齐鲁之后的小国,卫国还不至于不敢管。那流民问题应当是齐国、鲁国或者南边的郑国、宋国等国家导致的。因为只有这些相对实力更强的大国,卫国才会轻易不敢得罪。

诗经专题第37篇,总第037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