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精进二团

思考五问-提问的认知晶体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2人  月风er

       持续的思考胜过持续的学习,正如古典老师所说好问题胜过好答案。跃迁一书可称得上从道法术器势不同的层面对认知进行了体系而深入的思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如何科学深入的进行思考和提问——通过五个问题,这就是古典老师(或者说梅尔)提炼出的的提问认知晶体!

一、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不对)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有没有

       证据,重点解决的是“有没有”和“对不对”,因为思考问题必须要先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个人认为这两者还是有个先后,先看“有没有”,再看“对不对”。“有没有”要通过主观的感知和客观的观察来证实,正如时下异常火爆的“人工智能”,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感知和尝试(是近距离的观察甚至亲身性的体会,请注意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发现我们正在甚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利用了大量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或理论探讨,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确实“有”。“对不对”则更多的涉及到判断的标准,而这一点通常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就给人思考问题来说,还是应当有所思考,毕竟在我们的认知潜意识中往往是:对而后能信,信而后能行

二、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正不正

        视角,其实这是对于“对不对”的再思考,个人称之为“正不正”。因为对不对很多时候不是客观的判断,更多的是主观的心证,在心证过程中就涉及的标准问题。而标准并不总是客观不变、科学可靠的,需要总是换个角度来审视,常常看看自己思考的视角“正不正”,这里面好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自纠”,自己换个视角;另一个是“他纠”,假定自己是“他人”(或者真是他人站出来),站在他人视角上(或由他人亲自提供视角,而非假定自己是他人)再衡量。

三、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常不常)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联系,其实是对问题的深入化和规律化思考,个人称之为“常不常”。很多人看问题是杂乱无章的,比如,早上出门开始发现:车行不规范、路边乱占道、行人不走斑马线……有时候第一反应,车行不规范是前面开车的low,路边乱占道是停车的没品,行人不走斑马线是习惯不好……其实如果这些是你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可以称之为“常”的话,那可以概括一下就是:你所在的城市交通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当然也同时有市民道德水平亟待提升)。但规律化的问题才能带来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也才能得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把问题串成线、织成网),而不是散乱无章。

四、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异不异

        猜想,则是对规律化问题的逆向再思考,个人称之为“异不异”。这个问题并不同于正不正的价值判断的再思考,而是对于规律化问题的个性化探究。是在习以为“常”后发现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能是一类规律化思考与相关规律化思考甚至是相抵触规律化的对比思考,是对问题的更深入一层的思考。正如我们在财富自由训练营中,有巴菲特老爷子不去触碰不懂的领域的箴言(内心深入很是认同,有着诸多的投资教训),但同时在积极的尝试数字货币投资(从个人角度恐怕很难讲对数字货币是真懂)。“异不异”是对规律化思考和其他规律化思考进行辨析、思考的重要过程。

五、相关:它为什么重要?(要不要)它是不是重要?

        相关,准确的来说应该翻译为重要(relevent有价值的,重要的),是对问题的价值性思考,个人称之为“要不要”。这个问题其实是对问题价值的判断,是站在问题之外对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思考。某个问题是不是重要,是不是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认知自我是否具有价值、对于认知世界(他人)是否具有价值、对于调整自我与世界(他 人)的关系是否重要。正如,我们目前在读的几本书,思考的关于价值和投资的问题,核心都是在提升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重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