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的梦——(十六)在我眼里的果树栽植技术
(文︱木易水车 晓阳泽宇)
在我们这个忙碌而又快节奏的世界中,许多人都在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幸福。有时候,这份幸福并不需要我们去追逐远方的梦想或者追求无尽的财富,而是隐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栽植果树,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栽植果树,不仅仅是一种园艺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当我们亲手将一棵棵树苗植入土中,我们也在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随着季节的更迭,树苗逐渐成长,开花结果,这一过程带给我们无尽的喜悦与满足。每一棵果树上挂满的果实,都是我们辛勤付出的回报,也是我们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果树栽植上,我还是费了心思的,在这一点,我的技术超越了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
在栽植果树的技术和果园的建立上,父亲也是苦煞费苦心,三番五次的试验,不仅仅在种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还在建立果园有所探索。他在栽植果树时,挖出来树窝大小和小树头差不多一样大,这比其他村民,用三两锹栽植一个树苗要好得多,并且父亲还是带水栽植果树,每栽植一棵果树必须浇灌足够分量的树,在树下也修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盛水池。他在带着我在甘肃平凉、华亭、秦安、泾川和陕西的长武塬等地方学习果园的建立和管理,最遗憾还是他的一生没有建成果园,也没等住看我建成的果园。
我的栽树技术启蒙老师也就是我的父亲,他不是果农,但对果树的专注不亚于果农,也在这条山沟沟里栽植不少的果树,更多的杨树、柳树。我在平凉购置树苗时,看到有一个果农,他的树坑挖得基本和树苗一样高,在回填土时,把早先露在地面的活土,回填到树坑底下,树苗栽植好之后同样是浇水。他们说这样栽植的树苗成活率高,长势喜人。
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在自留地和庄基附近栽植果树时,就采用这种技术。先测量好行距和株距,其实也没有专业的尺子测量,就是简单的目测而已。然后开挖树坑,不论树苗的大小,树苗,最高也不过两米,我的树坑一般都在80cm~100cm之间,坑的直径80cm~100cm 之间。挖树坑时,一般要将越靠底下的土翻得越远。在回填树坑时,先是填埋一些农家肥或者山里的枯叶草,同时还要活一些地面“活土”,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化学肥料,一直填到可以放树苗的位置方可停止。在放树苗时也很有讲究,树苗根系要低于地面20厘米,这样回填埋住树苗根部,用脚踩实树苗。栽植好树苗之后,在树苗的周边掏一个树坑,方便以后浇水灌溉树苗。
经过这样一个流程,确保了树苗的成活率,长势良好,往往会提前进入挂果期。在几年后,当时填埋的农家肥、枯草还在氧化,变成足够的底肥,确保果树生长期的营养,在果树盛产期还会发挥底肥效力。
我家的果树长势喜人,不仅果树的产量高,果品质量也好,深受顾客的喜欢,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家的苹果树主要品种还是秦冠和香蕉苹果之类的老品种,相对来说产量也高,富士苹果只是少量的,但在彭阳县城,我的秦冠苹果销售还是乐观的,居民都说“老杨的秦冠苹果比外面拉来的富士苹果都好吃”!
在林业专家调研考证时,我将深坑埋粪栽植果树的做法讲述给他们听,也得到了前来调研的林业专家肯定,在我的实践中也得到印证,周边的村民也在频频效仿这种做法,都得到了一定的实效。
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就开始在“四荒地”栽植果树,尤其是彭阳县“四荒地”拍卖,圆了我的植树造林、建立果园的梦。我才敢甩开膀子大干,挖土填沟、拦沟筑坝、修建“带子田”,尤其是在山坡上,先修“带子田”后栽树,不仅保持了水土流失,还便于果树生长和管理。我在山坡的“带子田”上全部栽植上了果树,当然杏树最多,因为杏树耐寒抗旱易生长。如今,这些杏树大多数已经经过三五次“高接换头”,成了一片红梅杏树林。
彭阳县的“88542”水平沟整地,就是总结提炼了彭阳县农民的集体结晶。它是黄土丘陵区一种抗旱造林整地方法,具体操作是在地形完整,坡度小于25°的荒山、退耕还林的缓坡地段,“等高线,延山转,宽2m,长不限,死土挖出,活土回填”的方法进行整地。即沿等高线开挖宽80cm,深80cm的水平沟,用沟内挖出的土拍实外埂,埂顶宽40cm,埂高50cm,埂侧坡60°~70°,将沟内侧上方表土铲下拍碎,填入水平沟内至开挖口上沿10cm处,平整田面宽2m,并做成10°~20°的反坡田面,每隔5m~10m修筑宽30cm~50cm的拦水埂,上下相邻带间距5m~8m,留自然集水坡面。
在一个农民的眼里,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实现生产生活利益最大化,就是科学的方法。我的果树挖坑、埋粪、回填活土栽植技术,还有山坡先修“带子田”后栽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栽植果树初期,没有过多的物质保障,我还使用废旧的酒瓶,做成了最原始的滴灌设施,有效地缓解干旱条件下,有效利用水资源,我用酒瓶做滴管的照片还被记者朋友刊发在宁夏日报。
在生产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挖坑、埋粪、回填活土栽植,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却蕴含了深厚的生态智慧。它告诉我们,要想让土地变得肥沃,就必须先给土地提供充足的养分。同样,要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也必须付出努力和耐心,去积累知识和经验,去创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