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也许,是在期待偶然的回应
每个人出于交流的需要,都想把自己笔下的文字风格,变得既独属于自己、又能被更多人认同,被别人清楚明白地或是暗暗地赞赏一声“好”。但是,这期间,对文字进行打磨的过程总是复杂的。不排除用掉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仍旧会一无所获。
所以,越是在孤独打磨自我的过程中,越是想要让自己思维的花絮与他人碰撞出美妙的火花,或者仅仅是默默关注相伴前行--哪怕越是深思,越是经历愈加丰富便开始觉得对方面目模糊。于是,我们谈起收获过自己关注的人,开始谨慎地加上“那个时候”,或者“曾经觉得”这一类限定修饰的文字,变化的认识让我们在开始质疑自己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认识也变成更加易于“添加”和“修改”的灵活碎片,只要能与他人偶然拼接上些许棱角,就矛盾地既愿意分出些注意力谨慎地试探,又生怕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被过多消耗。
于是,那些尽量能简短地突出矛盾的故事成了我们的心头好。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要不要更加投入地思考--看文字能带来多少缘分,能在对方的心头引起回应吧。
而这本书里的故事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每个故事都能努力地把看起来最天南海北的概念,用最平淡无奇的语气,顺畅地说成一个让人“一万望去想直接倍速跳过”、过后零星地想起来什么又要忍不住看一遍(但可能会不自觉地带上万分嫌弃自己的表情)的故事。比意识流多些烟火气的顺畅,在烟火气里加上“偶然知道些什么”的神秘感的动荡。让每一个受够别人挑剔和自己无休止忍让的人,发不出脾气也没脾气可发,恨不得把这本书翻成卷轴式的自己,一直外冷内热地看下去好了。
也不管书里的自行车是不是真的被成功学洗了脑,然后又成了别人口口相传的传奇;也不管自己的每一个看似灿烂的细节是不是都会被人关注,却成了别人眼中的小丑。
总之,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让我们白水一样的生活重新感受到了热度、翻涌、渐渐冷下去却只能看着自己的无奈、若有若无的杂质渐渐浮现的郁结、不得不沉淀自我又希望自我净化的挣扎和努力······
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由衷地赞叹一声,“原来这篇小说写的这么好”,原来,我们的生活也曾经因为跌宕起伏,在别人眼中有着另一种美妙的解读。
这是只需要用心看自己,就能得到的无可辩驳的回应:每个小故事里都有自己的残影,就等同于每个故事里的时空,都写着一个我不为人知的姓名。
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因为,我想把每一个自己可能的人生都过的分外丰盈,我想笔下每一个时空里的自我,都熠熠闪光,交相辉映,直至偶然在另一个人的眼中,发现千万光年外,一个最中意的我的存在,那个期盼已久的回应,才算是有了一个最美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