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亡国绝唱秒变靡靡之音——苏东坡点金成铁的一次融梗式抄袭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凭栏翠袖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留下了众多千古名句,诗文不必说,填词更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苏词之中也有缠绵婉丽的,比如这阕《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阕词,描述的是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大致意思如下:

肌肤如冰骨如玉的美人,自然是遍体清凉不易出汗。清风带着夜花的香气,从摩诃池上吹入宫殿。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入帘,似把美人窥探。美人尚未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身,携着她的洁白小手,走到无声的庭院中,有时可见流星穿过银河。试问夜已多深?答曰: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希望早日结束这闷热的季节。可她哪里知道,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苏轼为此词写了个序,自称曾在七岁时,见到眉州一个老尼姑,姓朱,忘了她的名字,当时九十岁。她自称曾跟从她的师父到蜀主孟昶宫中,有一天天气非常热,蜀主与花蕊夫人晚上在摩诃池上乘凉,写了一首词,朱姓女尼都能记住词的内容。此事已过去四十年,朱姓女尼已经去世很久了,人间已经没有了知道此词之人,苏轼仅记住词的开头两句,闲来仔细品味,发现这不就是洞仙歌令吗?于是补足全篇,变成此词。

其实,孟昶还真写过这样一阕夏夜乘凉词,不过不是《洞仙歌》,而是《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公元964年(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打下了荆州和楚州,“水陆皆可趋蜀”,攻蜀条件已经具备。因此,赵匡胤在这年夏季,积极训练水师,准备入蜀。

作为后蜀国君的孟昶,已经特地派遣了孙遇、赵彦韬等到宋都汴梁去打探,因此,对赵匡胤的打算了然于心。此词便是写在这样一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政治气氛之下。这个面对强敌的小国君主,在天真美丽的爱妃面前,出于对她的爱,不得不隐瞒事实真象,强自压抑内心的痛苦,还要装着十分快乐的样子与她极尽缠绵、悠闲纳凉。他知道他俩的美满日子已无多,内心交织着命运和感情的双重痛苦,却又只能独自承受。

花蕊夫人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是形容女子生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因为她酷爱芙蓉,蜀中广植,成为“芙蓉国”,后来民间传说她是芙蓉花仙子。

孟昶在五代十国中是个比较“仁义”的皇帝,体恤民情,注重民生,努力发展文化和生产,让蜀地老百姓享受了三十余年的太平岁月,他本人却疏于国防,纵情声色,结果国破家亡。

孟昶降宋后,从成都押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途中,成都有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行,男女老少沿江哭送,其中哭得恸绝者数百人,孟昶也掩面痛哭,老百姓一直从成都送到键为县,达数百公里,场面十分感人。

花蕊夫人被虏入宋宫。赵匡胤召见她,命她作诗,她口占道: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并无一人是男儿。

花蕊夫人觉得亡国并非女子的过错,而是那些男人对于战争的怯弱导致了亡国。此诗在亡国悲愤之外,亦有不卑不亢的气节,故此流传至今。

赵匡胤为花蕊夫人的才华和美色所倾倒,于是纳她为妃。他喜欢花蕊夫人这首诗,不仅因为欣赏其文采,更是因为政治需要。“十四万人齐解甲”一句凸显了宋军的英勇善战,因为伐蜀的宋军只有十万,花蕊的叹息更验证了宋朝的军威。

赵匡胤在汴水边,为孟昶建造了五百间大屋的宫室让他居住。但没过几天孟昶就暴死了,当年才四十七岁。也许是赵匡胤为了让花蕊彻底死心而毒杀他,也可能是他自己不堪国破失妻的痛苦而自杀。

可花蕊夫人虽作了宋宫妃子,心里想的还是孟昶,于是绘制孟昶画像,私自挂在宫中奉祀,以解相思之情,被宋太祖看见,就问这画中为何人,花蕊夫人情急之下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这才逃过了一劫。而送子之神的故事,便从宫中传到民间,到了晚清的时候,百姓把张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也又被尊为送子娘娘了。

花蕊夫人的结局,据传闻一说是在随着皇帝在宫苑中射猎时被赵匡义射杀。另一说法是赵匡胤终于还是发现了画像的秘密,将她处死于蚕室。

至此,孟昶和花蕊夫人这对苦命鸳鸯终于结束了各自的悲惨命运。

从孟昶和苏轼的两阕词来看,内容实在是高度相似,要是放在今天,八成要被指抄袭或者“融梗”。好在苏轼生在孟昶死了七十一年之后,无人来找他打笔墨官司。而且他还写了个小序,用朱老尼姑的故事给自己正言。

张邦基《墨庄漫录》说这是“东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香似故,櫽括稍协律以赠之也。”并指出:他之所以要在前面加上那个序,是“公以自叙自晦耳。”这是说苏轼改孟词以适己意的。《洞仙歌》这个词牌也是后来才有的,“五代及国初未之有也”。至此,坐实了苏轼的“抄袭”。

其实,孟昶的玉楼春与苏轼的洞仙歌,在情节和意境上颇有不同。苏轼的词固然清空灵隽,语意高妙,然而孟昶作为当事人的描写则更有深度。

上半阕写的是清凉夏夜,软玉温香抱满怀的香艳旖旎场景,而字句却雅洁清致,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优雅暗示,不落俗套,被后人誉为“绮语高手”。心爱的女人在他眼中是如此的美,而这美也将不再属于他,使这诗句增多了几分末日狂欢的气氛。

后半阕,苏轼写孟昶与妃子携手出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孟昶写的是自己在妃子入睡之后夜不能寐,起身出来散步。

大敌将至,大难临头,天真烂漫的美人“妾在深宫哪得知”。但是孟昶是知道的,他没有像项羽一样高唱“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女人来分担自己的失败苦闷并且自杀殉国,也不像李煜一样“仓皇辞庙”,而是独自冷静地筹划、痛苦地安排,预备迎接这灭顶之灾。

他向爱人隐瞒了危险和痛苦,在这悄无声息的深夜,独自起来打开琼户,“启无声”,因为他不愿惊动花蕊夫人的好梦,生离死别之前,他依然体贴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宁可独吞苦果,也不愿惊动她的安睡。

此时,一颗流星划过银河。

《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古人以为它的出现,主“为兵丧乱”,甚至“破国乱君”。孟昶由此想到即将要沿江西上来此的宋军。所以说“屈指西风几时来?”

“西风”就是金风。金者,兵也。这能凋残百花的西风,也正是大宋铁骑所卷起的狂飙。“几时来?”,孟昶知道,对方一定会来,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来罢了。

孟昶深知自己无力回天,因而发出“只恐流年暗中换”的哀叹。“流年”不仅指时光,也是代指他的国号。国将易主,江山不再 。

孟昶在国家即将遭遇灭顶之灾的关头,深知在这残酷的历史进程中,他将要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为了人民少受战乱之苦,他举国以降,却不得不屈辱地将自己的爱妻献给敌人。他自己是不怕死的,然而他不忍心强迫他的爱妻去死。

命定要做亡国之君的他,不得不为千万人的生存团聚而承担个人死别的痛苦。于是他在赴宋七日后,便以一死以谢天下——即便是亡国之君,也有自己的尊严。

苏轼的词是香艳情话,而孟昶的词是内心痛苦独白,其深度超过了苏词,那种深刻冷静的痛苦与绝望、对家国的忧患和对爱人的不舍,非有此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这个清凉旖旎、末日狂欢的夏夜,必然也是花蕊夫人一生中难忘的吧?

苏轼把他所喜欢的前人的诗词櫽括以寄意,这是当时词人的常见玩法。其实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苏东坡,缠绵委婉本来就不是他的强项,而这首抄改的作品,更被朱锡鬯斥为“点金成铁”,由一首国难临头的悲婉绝唱,沦为了二流的浪漫香艳情诗。

李后主的词、宋徽宗的画、曹雪芹的小说......越是伟大的艺术作品,越需要经历过巨大的毁灭和代价从才能产生。外人水平再高,也无法模仿。

抄的就是抄的,苏学士这一阕《洞仙歌》虽也很美,但终究败在原著之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