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爱读书?如何才能变得爱读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拿起一本书却连第一章都不能坚持看完,在家里更是怎么也静不下心去读书;当你读完厚厚的一本书,却发现真正有用的不过某几章,你心疼被浪费的时间,却不知道要怎么提高阅读速度;你平时读书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完就读完了,对书中的主题并未理解透,合上书本就什么也记不得;看书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好像在看别人的故事一般,书看完了别人的故事也就结束了,然后你原样继续自己的生活……你越来越觉得读书好像没什么用。
如果你曾有过这些体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不爱读书、难以进入阅读的状态?为什么你会觉得读书是一件低效率的事?为什么你觉得读完书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如果你想弄清楚这些疑问,那么强烈推荐你读一读《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高效能阅读》放出了许多有关于读书的大招,这本书的作者原尻淳一本人就是身体力行的高效能阅读者,他也在书中无私分享了自己的许多读书技巧。原尻淳一十分了解读者的阅读心态,所以书中没有大量艰涩的干货,十分浅显易读。这本书适用于爱读书与不爱读书的人,因为它重在由浅入深的帮助读者培养阅读兴趣、进而掌握阅读技巧。《高效能阅读》在书籍的选择方面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并且重新定义了读书的目的应该是重在输出,由此进行逆向倒推来明确读书的方法技巧。
1、培养阅读兴趣
通读是没有目的的读法。在开始阅读前,你千万不要被通读全书的观念所束缚,要知道你是可以跳读、略读的。当你没有翻开书之前,肯定对它有一个期望或是设想,比如增加哪些方面的知识了解,又比如可以怎样指导实践,这才是阅读行为的内在源动力。当你找出了你的内在动力,阅读行为就不难坚持下去了。
在阅读作者的经典作品之前,你可以试着观看作者讲解的音频、视频,直观了解作者的作品。你可以阅读他著写的其他较为短小的书,减轻阅读的压力,也算是一个预热行为。你还可以提前搜索作者的八卦趣事,说不定就会放下对作者的刻板印象与误解,有兴趣去阅读他的作品。对于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最好多去参加读书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是离开家门,选定一个适宜看书、学习的环境中去开展阅读,这样才容易沉下心来、投入到书本中去。
2、掌握速读技巧
在你培养了兴趣、开始阅读一本书时,有时候限于时间精力,你必须要快速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可以掌握?首先,你可以通过浏览目录找出你猜想的全书关键词,然后由这个关键词衍生出一系列的个人想法,接着你再在关键词的章节附近进行快速阅读,来验证它是否是重要内容。当你找到线索确定后,你可以再次反复阅读关键词前后的内容、跳过其他的非重要章节。通过仔细阅读,你可以对比你之前衍生的想法与作者笔下的观点是否一致。假如观点不一致就赶快拿笔记下来,因为这将是你个人独特的创意。在阅读中及时的标记与做笔记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你圈出全书重点以便后来重温。
阅读并不仅仅只是翻读前人的经验总结,更是要应用到你的实际生活中去的。你要通过行动的反馈来筛选出真正符合你个人特点的经验教训,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出个人的一套准则来指导生活。只有经历过这样吸收-筛选-总结的过程才算是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也真真正正做到了有所收获。
3、纵深、横向阅读都要抓
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垂直化”,包括写文、阅读都是以垂直化输入、输出为主。垂直是指要深挖某一个主题,尽可能多的涉猎这个主题的有关书籍,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往纵深发展,在专业性上坚持修炼。你只读一本书的话收获肯定是有限的,要想做到精深、专业,一定要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并从中进行分类、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专业知识体系。毕竟专业才是你与其他人不同的标签,也是谋生、立足的根本所在,因此这本书的作者建议要花70%的精力进行垂直化阅读。
当然,你也不能完全只读专业书,还是需要涉猎其他方面的书籍,给自己换个思路或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有时候人的思维也是很懒的,极不敏感,它需要外界给它刺激来超脱原有的屏障。因此你应该怀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开展阅读,在纵深积累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横向拓展知识面。
4、读书重在输出
在读书时不要将自己只定位成读者,你是为了学习、吸收这些知识而来,那么你最好也把自己看做知识的传播者,要把知识带往它可以指导实践的地方去。你要如何传播呢?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你可以向其他人转述这本书的内容。如果对方有任何的疑问,你都可以用自己的话替他解答,那样才能证明你真正理解了一本书。可见在读书时,你要抽离出读者的定位,换位成教学者的视角来学习。同时,在阅读时你还应该本着能够指导实际生活的目的。你要常常带着思考去读书,不要只是停留在书本表面,而是要睁大双眼,努力寻找可以把书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的地方。
读书是输入,与它相对的输出既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直接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去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只有带着输出的内在动机开始读书,你才会有动力坚持下去、才会有实际成果直接显现。
最后再说一说读完这本书的感悟。整本书最让我警醒的反倒是一句跟阅读不太搭边的话,据作者所说,出自达·芬奇:“通过想象最后的情景,能够逆推出事前准备,就可以将劳力控制在最小限度。”这句话虽然是在说读书、做事,但我却忍不住想到了别处。
少不更事时曾看到过一篇如今称得上浓浓知音风的文章,是讲周迅的。至今也不知是不是小编的杜撰,可如果真的是杜撰,那这个小编倒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文章里说,周迅拍完电影《小娇妻》后20岁左右,在同龄人中已算相当成功,她也有些自满了。然后她的老师问她,十年后你想在演艺圈成为什么样的人。周迅的回答大概是超级知名的一流影星,就如同你我小时候口中的天文学家一样听起来十分遥远还志得意满。
那位老师却说,如果你想在30岁成为一流影星,那么你27岁就应该站到了怎样的地位,在此之前25岁就必须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而你23岁就必须走上哪种层次的广阔舞台,再往前追溯,在你20岁也就是现在,你一定已经拿到了哪种程度的奖项,可你现在并没有。周迅一听心里一惊,她本来还有些飘飘然,被这个老师一点醒,才发现自己奔跑的脚步根本追不上目标,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前进的节奏,此刻畅想的30岁美梦一定实现不了。于是她马上戒骄戒躁,重新加快步伐,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很奇怪,小时候看过那么多狗血的知音故事,唯独对这个八卦记得最清楚。而在看到达·芬奇的那句话时,我竟然立刻联想到这个小故事。不管是阅读也好、做事也好,我们都是怀揣着一个目标在进行,但我们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究竟跑到了哪里,又离目标还有多远。可是,你只要稍微花些心思来进行一个目标的分解、倒推,你的真实进程和你自以为是的努力马上就会被无情戳破,而真相简直就是触目惊心。
想一想你人生长远的目标规划,再想一想按照原定目标你应该逐个分解到当前的必须取得的倒推成就,还有什么轨迹是不清晰的?又还有什么问题是不明了的?分明最直接省事的那条路早已被指明。这个道理每次想来都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只可惜热血沸腾之后行事却从来任情恣意,如今更只能倒吸一口冷气,叹一声这人生原来寒凉至此,也无望至此。
共勉。
你为什么不爱读书?如何才能变得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