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阻止一个孩子滑向深渊
原创插画:被手机绑架一个男孩,性格偏内向,还有点小敏感(就是脸皮薄),也没什么要好的朋友。
孩子小学成绩中上,父母对于按区片划拨的初中不满意就找关系进了一所有名气的好初中,而且还碰上了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对孩子挺照顾。
但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辅导班上着,父母、老师叮嘱着,但成绩就是不见起色。
初一暑假,学习之余的时间孩子就开始玩手机了,而且是越玩时间越长,为此亲子之间还发生了几次争吵。
初二开始了,成绩一路下滑的孩子提要求了:手机拿来,反正不给手机我成绩也好不了。
父母左思右想啊,不给,孩子肯定会闹,万一从此破罐子破摔了,那可就更麻烦了。给吧,孩子控制不住肯定影响学习,成绩已经这样了,再不努力普高可就没有希望了。
最后,父母抱着一丝幻想——有了手机的孩子还是有学好的可能的,就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孩子带着手机上学,这就违反了学校的规定,老师多次提醒后渐渐就对孩子视而不见了。
孩子在课间和几个能说上话的同学聊天总提到这个游戏那个游戏,一是学校不让讨论这类话题,二是同学没玩过也讨论不起来,就这么着同学也都慢慢疏远了。
就这么着,妈妈发来微信,说14岁的儿子越发沉迷于手机了,问有没有办法可以开导开导孩子。
先做个思想实验,我们给所有初二的孩子配备手机,而且不管不问,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你推测一下,半年后,会不会所有的孩子都沉迷于手机?
我的答案是,绝对不会。但也绝对会有部分孩子被手机俘获。
那我们就需要再推测一次,为什么是这部分孩子沉迷手机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大概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肯定不好,比如这个孩子就没什么朋友。
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和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一种根本需要,就像饿了要吃、累了要睡一样根本。所以,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一旦出问题,就必然导致某种回避性的行为,比如沉迷于游戏。游戏世界就是孩子的桃花源,他们和游戏的关系就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替代品。
想想看,一群人在一块,别人总不跟你玩儿,或者你总不知道怎么去和别人一起玩儿,你还能做什么?是不是只能回家待着了?
问题是,一个没有朋友的孩子,在大概率上,和父母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朋友关系实质上就是亲子关系在社会层面的延展。也可以说,一个没有朋友的孩子如果还有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他沉迷于游戏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对于一个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无论男女,本来就不愿意和父母过于亲近了,他们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叽叽喳喳了,他们倒是还愿意和父母聊天,尤其是能听他们去说心中的疑惑和苦闷,或者就某一问题进行深一点的探讨,但这样的父母是不多见的。更多的可能是唠叨,或者讲道理,几次之后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再多说了。但孩子心中的寂寞与苦闷却不会因为闭嘴不说就消失,所以他们就会去寻找其它的途径,手机(游戏)就这么进去他们的生活了。
第二个,这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价值感来源。前面说了,和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根本需要,觉得自己挺厉害的、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也是这样一种根本需要。用一句粗鲁的话来说这种需要就是,不能觉得自己是垃圾,更不能被别人看成是垃圾。
但这部分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就是说,他们作为一个学生在最重要的学习这件事上是获得不了价值感,反而可能收获很多很多的挫败感、屈辱感。
那学习之外还有价值感来源吗?理论上来说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但问题是孩子不是孙悟空,分身乏术,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了哪还有时间去做别的呢?不做又哪来的价值感呢?
既然是根本需要,那饿极了的时候自然就要找替代品,就像历史上闹饥荒的时候人会吃“观音土”一样,一个长时间没有价值感来源的孩子沉迷于游戏是不是就很正常了?
第三个,游戏本身一定会让部分人沉迷。
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那怎么才能赚到钱?就需要让玩的人很爽。怎么才能让玩的人很爽?就是要让玩的人付出最小的代价但又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需要。
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无论建立还是维护都比较困难,还有一定风险,游戏世界中可就简单多了,而且又匿名又隐身的也安全多了。
一个人想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点价值感是要有巨大付出的,比如考一百分、考第一名,但在游戏中,可能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游戏中的及时奖励、奖章排名等都是起这个作用的。
综合来看,一个孩子一旦具备了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旦一只脚踏进了游戏这个世界,再想爬出来,就很难很难了。
知道戒烟为什么难吗?知道戒毒为什么难吗?因为生理上已经产生强依赖了,就是俗称的瘾,和生理系统对抗任何人的赢面都极小。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