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同学有矛盾了,要不要找家长沟通?
学校里的班级也是一个小社会、小团体,孩子们之间天天在一起,难免会有小摩擦。有肢体的,有语言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总之,小矛盾经常有,不是和这个同学,就是和那个同学,只要在一个班级,就会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
假如你的孩子回来跟你诉苦,他在学校受同学欺负了,那你要不要跟对方的父母沟通一下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很有必要。
我会先跟孩子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找对方的家长沟通,让她也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最后双方协商一下以后的相处方式,这样,两个孩子的问题基本上会圆满解决,皆大欢喜。
但这通常是建立在双方都是通情达理的基础上。遇到护犊子的家长,相信自家孩子狡辩的话,还觉得别人家孩子没事找事。
有时候从家长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态度和方式来看,就足以见其心胸和格局。
我说几件我女儿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事,以及沟通和解决方式。
事情1:
某天,女儿回来跟我说:“妈妈,今天中午我在睡觉时,隔壁的某同学用文具戳我胳膊,我不让她弄,她偏不听,结果,被班主任看到了,把我训斥了一顿。”
我问:“那你有跟老师解释吗?”
“有啊,可老师说我活该!”女儿回答道。
我当时听完,心里挺生气的,什么叫活该?且不说谁先动手,谁先说话的事情,明明是两个孩子都有问题,怎么一个孩子就活该睡觉时被同学打扰,另一个孩子就没事儿呢。
我又仔细问了下女儿关于那个孩子的情况,原来她中午经常不睡午觉,老师也没辙,就批准她中午写作业。
我本想跟老师解释一下这件事,但女儿阻止我,不让我打这个电话。我静下心仔细想想,我去找老师,不管处于一种什么心态或动机,都有一种为自己孩子做辩护的嫌疑,准确地说就是护犊子。一个巴掌拍不响,难道自家的孩子就一点儿没错吗?
想到这,我决定找孩子同学的妈妈沟通一下这件事情。我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和原委跟对方说完,那位妈妈说:“我家孩子确实中午不睡觉,这个我知道,我跟她说说啊,真是不好意思了。”
然后,我们俩又相互吐槽了一下别的事情,竟一下找到共鸣了。
事后的第二天,女儿的同学跟她道歉了,而且送了她一支笔。女儿回来跟我说了这些,之后,两个孩子关系缓和了。
其实本来没有多大事,但孩子受了委屈,我也担心以后会经常出现同样的事情,于是找到女儿同学的妈妈,这个妈妈说话和处理方式让我觉得特别舒服。
之后的几天,我也让女儿给她这个同学挑了一支比较精致的笔,作为回礼。
现在这两个孩子关系特别好,女儿常回来跟我说,这个孩子中午吃饭时经常给她一些酸奶呀,点心之类的东西。
这件事儿能很好的解决就是取决于良好的沟通,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有矛盾了,双方家长及时沟通,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我不去找对方家长沟通,那女儿的那份委屈会一直藏在心里无法排解,而且保不住那个孩子下次还会继续打扰女儿睡觉。
事件2
再来说说另一件事。某天晩上,我看到班里一个同学的妈妈加我微信好友。对方给我发来几张照片,我一看是孩子的几缕头发被剪了下来,然后上面粘上了橡皮泥。孩子的妈妈跟我说,我女儿跟她家孩子在班里打闹时,我女儿随手把橡皮泥糊人家头上了。
那个妈妈说话态度和方式也很好,完全没有质问或兴师问罪,沟通的目的也是希望杜绝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把照片给女儿看了,然后询句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就这件事我说出了事情的严重性,让她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同学把橡皮泥糊她头上,她会怎么想,弄不下来是不是也得剪头发?
同时我批评了她的做法,让她及时跟她同学道歉。当然这个过程,我也是心平气和地跟她说的。如果态度太过严厉,孩子反而会有逆反心理,甚至产生埋怨别人的想法,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事后,我让她给那个孩子送了一份小礼物作为补偿,这件事也很圆满解决了。
如果当时女儿同学的妈妈并未找我说起这件事,那个孩子被剪了头发,会不会心存怨念?孩子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说不定会恶化。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犯这样的错误,女儿也意识不到自己错了,也许下次在和同学玩时,她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还是那句话,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具体什么事情,如果孩子之间出现问题一定及时沟通。
虽然我现在是这种比较明智的做法,但我之前,在对待儿子与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却犯了很多错误。
儿子上小学时,有时也回来跟我说在学校与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那时的我总是安慰孩子、劝解孩子,总觉得孩子之间,能有多大事,并没想到跟他同学的家长去沟通。
拿我儿子三年级时同学给他起绰号的事情来说吧。有一回他们上语文课,有一篇课文题目好像是乌鸦喝水,老师让几个孩子起来分别扮演几个动物的角色,儿子演的**。课后,他们班一个女同学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
我儿子回来跟我们说起这件事,其实他当时心里挺难受的。
当孩子无力解决这个问题时,我的做法只是安慰他,让他大度,自我调节。他爸爸还说起自己高中时班里同学之间起的那些绰号。我们甚至还跟他说了那个动物身上的各种优点。到最后呢,问题还是摆在那儿,甚至更严重了。
这个绰号被越来越多的同学叫着,甚至外班的同学也叫我儿子这个绰号,大家反而都不叫他的真名了。
儿子不喜欢被人叫绰号,而且还是一个动物的名称。但他又无力去解决这件事,想寻求我们的帮助,我这个粗心的妈妈却并未放在心上。根本没考虑到孩子那时内心的敏感和脆弱。
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孩子那段时间早上经常叫肚子疼,不想去学校。因为这个绰号,也影响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现在想想,心里还会不由得难过,为自己的无知和后知后觉。所幸的是孩子慢慢地释然了,也接受了。
今年暑假时他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时,还有孩子这么叫他。我问他,还介意别人这么叫他吗?他说,并不介意。但我知道,他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也会想起之前的那些不愉快。
说了这么多,也是我自己在育儿路上的一点拙见。我个人认为面对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家长,要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沟通。孩子有些事情如果跟我们说了好几遍,说明他/她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同时她是想寻求我们的帮助。
当然,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无法解决的,就要出面找同学的家长沟通了。与此同时,沟通的态度和方式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