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保护”也许就是别人的“伤害”
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美国女孩,终于在17岁那年申请上了杨百翰大学,两年后又申请到了去剑桥大学深造。
就在她获得杨百翰大学第三位盖茨奖学金这份荣耀时,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当面祝福,原因她在媒体面前没有提到家庭教育。
在父母的认知里,她今天的成绩源于家庭教育的成功。而在女孩的认知里,家没有给予她教育,反而是牵绊。因为她眼中的家就是废铜烂铁,就是充满暴力的场所,就是远离政府和学校,就是生病了也不能看医生,就是筹备物资以防世界末日......。几年的大学教育已经让她觉醒,她不想再提及那个满身是伤的过去。
就在女孩准备离开美国去英国读研究生时,父母开车送她到机场,离别时刻,父亲充满爱意的低语:“如果你在美国,无论那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们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之前,我一直怀疑父亲是否真的爱女孩,但此刻我确信他爱,特别的爱,但是他的爱源自于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认为世界末日总有一天会到来,他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他认为废铜烂铁对孩子的伤害与政府、学校、医院相比
不值得一提,他甚至不认为那是一种伤害。
这种认知的冲突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无法根除的隔阂。
其实,这种冲突不仅限于父母和孩子,也存在于师生和朋友之间。
去年班里有个专业课成绩不错的男生,文化课比较差,上课总爱打瞌睡,我每次提醒,他都很不耐烦,“我就上午前两节课瞌睡,你啥时候见我下午睡过?”“我没睡,我要是睡了,你把头给我割了!”我想让他振精神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但他却把我对他的提醒视为找他的茬儿,如果中间不沟通,这种隔阂和误解就会一直存在。
最近学生集训,在班人数较少,有个体育生基础还不错,我对他多了些关注,一开始他自己也很有信心,但是由于过去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无法持续的学习和按时进班,这种从未有过的关注也许对他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
你对别人一心一意,在别人眼里也许毫无意义。
我们都不是圣人,付出尽己所能,至于收获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