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老师,你是否关注我们的孩子
开始读管建刚老师的《家常课十讲》,一直在课堂上困惑于我的问题,终于找到了些眉目。
高年级的“哑巴语文”,这是长久以来的通病。为何会造成?高年级已开始速读和默读,但朗读还处于初级阶段,显然是脱节的。孩子们不爱“我爱大声读”,读着读着就没了声响。没有充分的读,哪有深度的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只是我们的一种理想。课堂上的发言常常是那些理解肤浅的踊跃者,其他可以从头听到尾,永远不举手,你不叫,他从不发声。
我曾为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而叫嚣,老师再声情并茂,也抵不过他的不动声色。
一刻也不能等!
上课后,三遍读文,用手势表示遍数,我开始巡视。他,他,还有他,读的氛围始终不能感染他,他一直趴着看,看着看着便飞出窗外,看着看着便飞到天涯海角。我想研究研究我的多功能尺子,我想为插图添他几笔,我想再发发呆……
我慌忙叫醒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试试,读出声来?!”“乖,你读几遍了?”“朗读比默读更有意思!”他才回过神。
日常读书时,我总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他读他的,我读我的。一心想着为他们树立好榜样,创造好氛围,他们却在你眼皮下无所事事。你并没有感动他,反而为他制造可乘之机。
看来,我的读并不高效,并不彻底。
家常课上,四个任务驱动,分别为读—写—读—写,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以老师设计的任务单为抓手。整个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70%的时间要还给每一位学生,老师要高效备课,教学语言直击要害;70%的学生要和老师有互动,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想想我的课堂,基础还是一塌糊涂,却一味要求拔高?!
家常课,果然如家常饭,虽做不到色香味俱全,却是最有营养的结实饭。吃遍了山珍海味,吃遍了大鱼大肉,你会发现,还是妈妈的家常饭最耐人寻味!
所以,我不再追求华丽,我不再追求完美,脚踏实地,从基础抓起。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这是我们一直高喊的口号,但如何落到实处?
课堂上争分夺秒,课下轻轻松松。我把希望全部寄托于课下,课下练字,课下做习题,跑在作业的前面,全部在老师的监控之外,除了那些高度自律的好孩子,绝大部分孩子才是主力军。那么,他们作业的有效性到底有多高?想起这,我背后一阵发凉,忧心忡忡。
基础作业不出课堂,基本技能课堂练兵。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效果才能好起来!而老师动起来,学生才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