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不亲近你

2018-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青杨By
孩子为何不亲近你

如题,很多做父母的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最终的表现不同。有的孩子亲近妈妈,有的亲近爸爸,还有和爷爷、奶奶非常亲近的,等等,不一而同。

作为一个7岁孩子的父亲,我发现,我们家女儿特别亲近妈妈。我是有亲身感受的,比如:每次下班回到家的时候,我和孩子妈不论同时进家门还是分别进家门,女儿的表现完全不同。她妈妈进门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女儿都会表现的很兴奋,有时会高兴的跑到妈妈身边,但我很却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女儿很多时候只是看我一眼,然后就忙自己的事情(看电视/吃零食/画画/写作业),我只能主动和她打招呼,有时会逗逗她。

再比如,有好几次考试,我先于妈妈回家,女儿告诉成绩我的时候,显得比较平静,说她只考了多少分(一般最低都是90多分),他们班谁比她考的好。而当她妈妈回家,告诉妈妈成绩的时候,有好几次,女儿都是瞬间流出眼泪,内心压抑的情感似乎一下子爆发了,显的非常伤心,自责自己考的不好,这时她妈妈就会安慰和鼓励她。(注:女儿是一个性格比较腼腆,上学非常有自律心孩子,她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其实一直都是属于她们班前列的。)

日常生活中,类似以上两点的情景很多,在我们这个家庭里,女儿确实更亲近妈妈。

最近,我一直在自我反思,或许是由于我自身的原因,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无数次的日常接触中,表现出了不应该的行为或言语,形成了女儿目前更亲近于妈妈的心理行为表现。在心理学上,把女儿对我的行为反馈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通俗讲就是:个体在生活中习得的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其作用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环境。

有一个我们共知的非常好的生活情景,可以充分说明孩子如何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目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年轻爸爸妈妈把孩子交给了老家的父母照看,很多爸爸妈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上次我走的时候孩子哭的撕心裂肺,为何这次回去了,孩子却显得对我漠不关心?在自己待在孩子身边的时间里,孩子反而更亲近于爷爷奶奶。孩子和父母的分开,心理学上又称之为物理性分离。由于强行的对孩子进行物理性分离,孩子的潜意识里自我保护的思维自然会靠近在他身边的爷爷和奶奶,甚至为了进行自我保护,会表现的更依赖爷爷奶奶。而另一方面,这些行为也可以消除由于父母的分离产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爷爷奶奶自然就成了更亲近的人。而分开后再次见面的爸爸妈妈,想要再次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就必须要打破孩子潜意识思维里已经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这就有一定的困难了。

对于几岁的孩子而言,都还小,思维虽然都比较简单,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发产生的的潜意识思维,所以说环境很多时候可以造就一个人,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说到我自己,在成年累月的日子里,我对孩子批评次数多于妈妈,有时容易发火,对孩子的有些要求没有给予她她想要的积极反馈,和孩子的互动比较少,在实际行为上给予孩子的亲爱比较少(时不时抱抱孩子、亲一亲、逗一逗)。缺少同理心,不能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进行日常交谈。日而久之,在孩子的心里,亲近的天平自然就会偏向于妈妈,因为妈妈总是对她和声细语,几乎不发脾气,鼓励她,和她一起做手工,陪她一起画画,睡前讲故事等等。

那么,孩子不亲近你,对你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办法改变吗?

答案是,YES!

起码,通过父母自身行为的改变,是可以和孩子走的更近的。其实无非就是把以上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自我改进。

除了日常言语、行为中的改变,我觉得有一点非常重要,有利于建立和孩子更亲近的感情:寻找和孩子的“共同兴奋点”!

最近半年,很多时候都是我给孩子辅导作业,有好多次,遇到了比较难的数学题。我都是先讲解题方法和思路,然后和她一起做,当我们一起用比较长的时间,做了一道在孩子看来很难很难的题,直到她完全理解并解答正确的那一刻,孩子会表现的异常兴奋,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非常快乐、充满自豪感的表情,同时那双水灵的双眸中闪烁着流出了对爸爸很崇拜的欣喜。有好多次,在那样的时刻,我感觉女儿才真正的和我在心灵上是一体的,她已经彻底放弃了对我的防御。

所谓兴奋点,是指人在潜意识里所具有受到刺激极易引起兴奋的敏感区域。那么“共同兴奋点”在我理解就是找到两个人共同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共同敏感区域,那一刻,你们会拥有共同的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快乐。

这样的共同兴奋点,我认为很多,关键在于去发现,努力尝试和寻找,每个家长根据自身及孩子的情况进行更多多的尝试,让孩子充分的在自发行为下表现出来。比如一次做某个体育活动、做手工、玩游戏、学习等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里防御机制,静下心,结合自身日常行为仔细想想,就知晓其中奥秘了,不得不说,人类真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物体。

一位初学心理学爸爸的反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