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危险
文/一土
过去的一年里出现过许多口碑良好的纪录片,在院线上映了。比如,讲述幸存下来的,在二战期间被强征为慰安妇的老人。纪录片《二十二》获得过演员张歆艺的的资助,这样类型的电影能够上映,实属不易。在如今资本博弈市场的常态下,保持初心就太难得了。
换句话来说,市场所引导的不全是喜闻乐见的。我们期待一个不需要经历大量替补镜头,毫无表演能力的演员。在故事讲述的同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使人代入进去,而不是尴尬的跳脱出戏外。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然,有许多的戏被戏弄,迈不到人生的门槛。
纪录片以往在院线上映得少,它太小众了,创作回馈悬差太大。近年来的电影市场趋向成熟,各种类型开始有了受众。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又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有的圈子很小,你无处相逢。比如传统木匠,也有痴迷的爱好者。他们能够不借用任何的现代化加工流程打造一把椅子,不需要电锯电钻铁钉之类的工具和配件。如果不是偶然的留意,我完全不敢相信还会有纯手工木艺圈子。这如同电影,大众电影适应着广大的人群。而小众的,偏冷门的,依然有它成长的土壤。
东湖边有座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之所以提起它,是因为去年在影院上映过一部关于妇产科的纪录片《生门》,电影就在那里拍的。影院上映时我没去,后来在网上看的。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不是教育我们该如何学会为人父母,而是让我们见证每个人在面对生命降临时的抉择。
其中有位西装父亲让我印象深刻,他主张让孩子引产,而医生强烈希望把孩子生下来。这场心理博弈最终妥协,遵从了医生的建议。孩子出生没几天便夭折了,而导致夭折的原因是先天发育不良。
在生产前,孩子的父亲了解到胎中孩子存在着发育不良及其它先天性病症。站在医生的立场,着重于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医生建议生产后再作观察,不能首先放弃孩子。这样的关怀,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当我们在道德的立场上斜视西装父亲,并不屑于他放弃孩子的行为时,我们是否赢得了西装父亲的立场。
西装父亲的立场,以及其家人的立场都希望放弃胎中的孩子。他们无法承受降生后孩子的各种病症,以及破坏了希望得到一个健全孩子的期望。当两种矛盾的立场出现了,注定带着遗憾。两全的想象多了,就无法接受残缺。更谈不上用残缺的美来抚慰不安的心。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不论快乐或者悲伤,生命都会有所折损,增长则意味着逐渐消亡。小的时候盼望长大,老的时候希望时光静止。生命的意义。有长短,有荣辱,还有存在。不是每个人都平安的度过一生,就如降临人世的时刻,就充满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