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青春那些岁月故事

陪陶渊明度过漫长岁月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53人  X茜子

      自从李老师讲完陶渊明诗歌以后,脑海里一直在想:桃花源会是什么样?渔人出来后怎么找不到了?“你发什么呆呢?”小宁及时的叫醒了我,满脑子奇特想法的我瞬间清醒了,我说:“咱们去桃花源吧?”小宁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说:“What?”“你看没看见过咱们学校假山那里有一个小门?”我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激动的摇晃着她,然后拉着她往假山那个方向走。一边走着一边天马行空的谈论着,“电视剧里穿越时都会有一颗大树,在来一场狂风暴雨,这时候……嘿嘿嘿”“你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啊!”“如果可以穿越就好了,我想去找桃花源。”“快看,就是这个门口吧?”这个门口很小,我打开门,艰难的走了进去。“小宁,你快进来啊!”“进不去!这个门口太小了!”我暗自窃喜,幸亏我平时吃的少。忽然眼前一黑……

  “小雪,醒醒!”一个面容和蔼的中年妇女轻轻的摇晃着我。仿佛有什么拽着我,我挣扎着起床,缓缓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竟是粉黄色的帐幔,头顶是一袭一袭的流苏,随风轻摇。不适的动了动,却发现身下的床榻冰冷坚硬,突觉单薄无比。飘来一阵紫檀香,幽静美好。榻边便是窗,窗外一片旖旎之景,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莲。院中仿佛有脚步声但却极轻,谈话声也极轻。再低头看着自己的“新衣裳”:衣衫对襟交领,领、袖都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我控制不住的“啊”了一声,“这是哪啊?”我拉住那个中年妇女说,“雪儿,这是你的家啊!”中年妇女转身摇摇头,轻声对旁边的人说:“可能真的忘记了。”这时一位穿着简朴而清瘦的中年男人走到我的床榻前,轻轻的说:“小雪,本人字元亮,名为潜,前几日还教你作诗,你应当记得我吧?”我起身说:“我先平复下心情,稍作休息,过会儿再回答你们的问题,好吗?”那个中年妇女貌似很担心,连忙说:“当然好啊,我们先去院子里了。”待他们都出去后,我平躺在床榻上回想这个情景,此时,我的内心有一万只小鹿奔腾都不算为过:我这是穿越了吗?别人穿越都是穿越成公主、某贵族府上小姐,为什么我却穿越到普通老百姓家里?那刚刚说话的那个男人就是陶渊明吗?瞬时千种疑问涌上心头,并且安慰自己要面对现实。我起身慢慢的走到院子里,那个中年妇女温柔的拉着我的手说:“苦了我们的雪儿了,前几日,陶先生教你作诗时,你突然倒下不起,不明病因,你父亲听闻一种药材可以让你醒来,便连夜赶去,我只得守在你床前,日日祈求。”“那您是我的母亲?”“是啊,傻孩子,村里的那位郎中说你可能忘记了前世今生,看来真的忘记了我们。”“那母亲能否为我叙述下往事?”“咱们居住在美丽的姑孰横山脚下,咱们的邻居陶渊明先生经常教你作诗,你喜欢读书还是受到他的熏陶呢……”说着说着,慕色渐凉,母亲为庆祝我的醒来,做了几个小菜,虽很素,但也可口。

寂静的庭院里,连花草也停止了吵闹。我静静地回想:我在一个普通的百姓家中,父亲竟独自离家为我寻药,可能至今也不知我是否醒来,可见虽然家境贫寒,但却不失宠爱。想着想着,天渐渐明了……

“母亲,我去陶先生家玩了!”说完,我欢快的走了出去。映入眼帘的便是小溪和林荫小道,新鲜的空气令我心旷神怡。穿过长满小刺的杂草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果园。一个个红通通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压弯了枝头。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一盏盏小灯笼一样,挂在树梢。一把把稻子像一个个奥运火炬。风一吹,稻穗左右摇摆,掀起金黄色的“波浪”。风景还没享受完,我的眼前坐落着一栋陋屋,我想这应该就是陶渊明的家了吧,我高兴的往前直奔。庭院小路无比简陋但却不失干净,喜园中松菊盛开,童仆欢喜地来迎接我,拉着我走进了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想象着陶渊明拿过酒壶来自斟自饮的情景,就感受到了他的傲世情怀。“雪儿,来这个屋里,今日教你如何弹琴。”陶渊明引着我走进一个书屋,“陶先生,您家里还有琴啊?这一定很贵吧。”但他却很平淡的说:“人可穷,屋可陋,但才华不可缺啊。”这句话便让我明了一切,弹琴作赋,无疑是最佳的搭档。“切记: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他有模有样的弹着,琴声优美动人,似乎引领着我走向另一个诗意飘扬的世界,令人神往。“弹琴是要穿着古朴、雅致,身体要端正,指法要丰富、简静。”他这样教导着我,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才华。“好,我一定记住这些要领。”教学结束时,我疑惑的问他:“您如此的有才华,为何居住于此?”他淡淡的一笑说:“屋虽陋,但却使我心安;地虽偏,但却使我心旷神怡。”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不知不觉我走到了家门口。回想着陶渊明所说的话而流连忘返……

家中长辈对我宠爱甚佳,我想也为他们做点什么事,这几日随母亲留在家中做家务,学着去采桑,在园子里散步也自成乐趣,这样的生活使我惬意。自从那日起至今日,也没去过陶渊明的家,刚刚却听母亲说陶先生因家境贫寒,躬耕实在不能自给,他叔父陶夔引荐他去当官了,以此补贴家用。我不禁为陶渊明的无奈做官所悲伤,不知这样一个热爱田园生活的人能出仕多久……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被用为彭泽县令。去了一个离家100多里的地方,我想他或许会想念他的家,或许不久后就会回来。他走后,家中依旧井井有条,其乐融融,翟妇人将家里打扫的依旧很干净,每次我与阿舒和阿宣玩耍时,她都要将我留下,为我做点什么吃的,我甚至都不想回家了。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雍和阿端也变得调皮了,经常拨弄琴弦,有一日两人吵了起来,硬是将琴弦全弄断了,被翟妇人发现后大发雷霆:“知不知道你们父亲爱琴,他回来后如果看到这个无弦琴该有多悲伤。”八十余日就这样淡然逝去,陶先生回来了,他们家里比其他时日都热闹了许多。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陶渊明辞去官职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陶渊明在任官职的这些日子,每当夜深人静时,常常想到一家老小,想到他的几个宝贝儿子,还记得那年双胞胎儿子出生后,他夜晚读书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蹑手蹑脚走到床边,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端详着这双宝宝的透红的小脸。闲暇时,在庭院中,总能想起他家中果园的果子收获了多少,门口的小溪流淌,人在仕途,心却早已回到大自然……这年冬天,他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陶渊明早就听说刘云凶狠贪婪,每年都以巡视为借口索要贿赂,如果不能满载而归就栽赃陷害,这种行为让陶渊明厌恶。这时,县吏来找他去见督邮,陶渊明平时不肯趋炎附势,但又不得不去见一面,于是他马上起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要是让督邮不满意,会对大人不利的!”听到这话,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说罢,便一下拿出官印,把它封好,写了一封简短的辞职信,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乡。我听闻陶渊明回家了,蹦着跳着就去看他,正见他将此时此景化作一首《归去来兮辞》,词中写到: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陶渊明归田后,饮酒赋诗。农忙时,便与妻子在田中耕作;农闲时,便常受故人之邀去喝几杯。虽家境贫寒但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不论贵贱,又要家中有酒,他必定拿出来招待客人。常常见他与故人诗信往来,却唯独一人与他相识甚好。那日,一位穿着华丽的官人来到他的家中,两人或是许久未见,但却又像是昨日才见。相拥许久,谈论着往事,这位官人说:“今日我来到始安郡这个地方,又能与你天天饮酒了。”陶渊明仰天大笑,道:“多希望与你天天饮酒,谈天论地。”陶渊明总是喝着喝着自己就醉了,与官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官人走后,去了陶渊明常常买酒的酒馆,对老板说:“这里是两万钱,日后陶潜再来买酒时备用。”后来才听陶渊明谈到那位官人名为颜延之,在始安郡做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归田初期,陶渊明过着这样闲适的生活,但好景不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打破了田居的宁静。夜晚来临,星星仿佛在跟我们捉迷藏,狂风突然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一道道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我惊恐万分。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收到信号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这时,我不由得心中万分担忧,家中田地的粮食将何去何存。第二日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索性家中种植的粮食并不多,损失不大。但听闻陶渊明家中补贴大都靠种植粮食,我想他们家的粮食可能损失巨大,便去他家看了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翟妇人发愁的眼神令谁看了都会忧伤不已,可能是身边有孩童,如若不然,她一定会哭的像个孩子,所以不用多问,家中境况自然不会好到哪去。歇息了好一会儿,陶渊明安慰他的妻子说:“还有我教书挣得补贴,咱们居于田园美景中,还愁活不下去吗?”这才见翟妇人勉强的露出笑模样,但也许只有他们俩心中最清楚,年纪愈来愈老,家中生活愈来愈困苦……

陶渊明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名人,父亲也是一名雅士,陶渊明自幼耳濡目染,自然在卓绝的路上一发不可收。但随着家道中落,他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本该风华正茂,却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但是读书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扔下精神食粮,就像他现今人到晚年,虽家中境况愈加贫穷,但他从没放弃他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方式。我想他以教书育人的方式不仅是因为补贴家用,而且更是想传播他的思想,让更多的人从幼时开始受熏陶,更是他对读书的热爱,这就像一种信仰,也像是一种习惯。

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陶渊明一向对客人友好,看见老农手中有酒,更是欢喜不已,赶紧邀老农进屋。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农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陶渊明就这样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虽然老农说的话让他很不舒服,但他并没有赶走老农,而是让翟妇人做了几个下酒菜,将老农留下来,与他同饮。陶渊明与老农唠起了家常:“去年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我家中田地的粮食一扫而光,不知您的境况如何?”老农回答道:“境况只能比你更惨哟,你还能教书来挣点家用。”“愿上天能眷顾我们。”老农不解的问:“你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何要居住于此?”“常有人问我这种问题,这里有何不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没有官场的繁杂,没有尔虞我诈,现在正是我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二人常常能找到共同话题,陶渊明为老农解答了很多问题,可谓知而不言。二人举杯共饮,陶渊明饮着饮着就醉了,老农趁着酒醉时说:“我一辈草农没见过什么世面,那日,一位官人找到我,他说出三万钱让我劝你出仕,我这个见钱眼开的老农想都没想就同意了,今日与你同饮,我彻底的领悟到你的真性情,向你说声抱歉。”半醉半醒的陶渊明仿佛听到了,也仿佛没听到。从这件事以后,老农常常来找陶渊明饮酒,因为这件事他俩结识为朋友。

可能上天不公,总爱与陶渊明开玩笑,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他家中生活愈来愈困苦。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学识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有的朋友了解他的境况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檀道济笑着走进了内室,说:“听说你最近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来看看你。”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他说:“潜这一生没有大的作为,我虽然穷,但我是有原则的。”梁肉就这样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家里生活虽因自然灾害愈来愈困苦,但陶渊明总能想到办法找点酒喝,或许酒才是他的伯乐,饮酒时总有话想说。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一日,我到他家中看望他,“陶先生,希望您快快好起来。”他却回答道:“罢了罢了,我也老了,一切都淡然了。”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从他的话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他对死亡的平淡自然,心中深深的敬佩一个人面对死亡时竟能如此淡然。

回想着陶渊明的一生,是幸运,因为他最后过上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幸,家道中落,亲人一个个离世,亲眼所见仕途的尔虞我诈。陪伴陶渊明的岁月,可谓漫长。陶渊明在不久也会离去,而我,将何去何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