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习

苏菲的世界哲学部分摘录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92人  Sinyer_Atlantis
Konachan.com - 158468 clouds grass hirobakar kagamine_len male sky sunset vocaloid.jpg

苏菲的世界

注:早期写的文章

所谓哲学,就是在基督降生六百年以前,在古希腊的一种先进的思考方式。之前的人们从宗教中寻找心中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的答案,即通过神话解释生命为何是这样的一种面貌。

在希腊城邦中,劳力由奴隶担任,因此市民有充分的闲暇投注于政治和文化。哲学标志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

自然派哲学家

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由某种基本的物质造成的,万物由此而生,并最终归于此。这使哲学开始脱离宗教的范畴,成为科学的先驱。

米特雷斯哲学家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有神在。

安那刻西曼德Anaximander:世界是“无限定者”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构成世界的一个基本物质不是一种已经被创造出来的物质,而是一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安纳西美尼斯Anaximenes:气。主张空气是泥、水、火的源头。

帕梅德尼斯:

赫拉克里特斯:

恩培窦克里斯:

解决两者矛盾(认为前两者的错误在于均认为世间只有一种元素存在,而水或者空气都不可能独立变成玫瑰或者蝴蝶,所以自然不可能只有一种元素组成。)。

安纳萨格拉斯:

(因称“太阳是一块红热的石头”而被逐出雅典)

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三杰

雅典哲学家的兴趣主要是在个人本身和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因为民主制度正在成型。)

当时的主流:诡辩学派。自称为智者Soplist,批评传统神话,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以及宇宙之谜:怀疑论,因此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诡辩学家普罗塔格拉斯Protagoras:“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即一件事的对错、好坏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需求。认为无法确定世界上是否有神:不可知论者。

苏格拉底:

(母亲是产婆。)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希腊文化

公元前第四世纪末亚里士多德时期一直到公元400年左右中世纪初期

亚历山大征服各地使得埃及、东方(印度)的文明和希腊的文明得以结合在一起,使一个新的文明诞生,被称为希腊文化(包括马其顿、叙利亚、埃及)。公元前五十年后罗马逐渐占上风,罗马时期(近古时期)开始。

希腊文化的特色在于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新的宗教兴起,被称为信仰的混合(syncretism),此时的特点是充满了宗教质疑、文化解体和悲观主义,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教导人们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哲学也逐渐朝救赎的方向发现,两者界限消失。

此时的希腊哲学没有很大的原创性,许多学派只是旧思想的残渣,他们关心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关心人类的伦理和道德,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这种幸福。

犬儒学派:

迪欧根尼斯Diogzenes

源自:苏格拉底走在集市上,说:“这里有太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了啊!”

对苏格拉底简朴的生活方式感兴趣,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上,不依赖诸如物质、健康的身体之类的稍纵即逝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Stoic:

创始人季诺Zeno (出自门廊一词)

伊壁鸠鲁学派Epicurus:

伊壁鸠鲁创建学派,又称花园哲学家。

新柏拉图派哲学:

(对基督教神学影响很大)

普罗汀Plotinus

普罗汀也是神秘主义者。所谓神秘经验:与上帝合为一体的经验。如同一滴水流入海洋,失去了自我的同时,感受到一个更大的“我”(宇宙)。神秘主义者宣称:我就是天地之心,我即上帝,因为上帝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他本身就是天地万物。

耶稣诞生一百多年后,教徒保罗到希腊传教,最终使得整个希腊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都成为了基督教的世界。此时古代时期就要过去,历史将进入以基督教为重心的、持续了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纪。

中世纪

政治上来说,罗马在第四世纪末期结束。但是当时的罗马主教已经成为了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最高领袖。在中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罗马一直是基督教的首府。在中世纪时,中东、北非和西班牙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当时的阿拉伯人还占领了亚历山大,因此,古希腊的科学文明有一大部分被阿拉伯人所继承。

希腊哲学文化分裂成了三种文化,并且分别在其中存活:罗马天主教文化、东罗马帝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新柏拉图哲学在西方传承下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别在东边和南边被继承下来。直到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重新在意大利北部交汇融合。此时文艺复兴开始。

中世纪的哲学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的是: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还是可以借助理性探索?圣经和理性是否抵触还是信仰和知识可以兼容?

圣奥古斯丁:

圣托马斯:

(十二世纪末期,阿拉伯人的影响显现,阿拉伯学者受邀到达意大利北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被翻译为拉丁文。)

圣托玛斯将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即用一种不至于对基督教教义产生威胁的方式加以诠释)。认为哲学和理性与基督教的教义是不矛盾的。认为存在“自然的神学真理”,即可以透过基督教信仰、也可以透过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的真理,比如“上帝确实存在”。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也认为“上帝”是造成各种自然现象的力量、其生命层级说显示了上帝是最高的存在。

文艺复兴

在圣托马斯时代后不久,天主教文化出现分裂的现象。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使得宗教生活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自由,由此产生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新的宗教狂热,从而催生了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的两大变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自十四世纪末从意大利北部开始,又称为人道主义的复兴,因为在漫长的、从神的观点解释世界的中世纪后,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即人文主义。

罗盘、火器和印刷术是文艺复兴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印刷术的发明使教会不再是唯一能够散播知识的机构。经济上的重要现象是:自己自足式的经济逐渐转型为货币经济体系。中世纪末期,由于贸易制度成功、新商品交易蓬勃,加上货币经济和银行体系,城市不断发展,造成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如同希腊哲学脱离了属于农民文化的神话世界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势力。期间欧洲与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东方的拜占庭文化接触日益密切,古代希腊的三条支流又汇合成了一条大河。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所作所为好像是整个世界重新复苏了一般。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因此科学、文艺、哲学等各方面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比如,人文主义者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的文化责任,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

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BaroquePeriod

巴洛克原意: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当时一部分人继续文艺复兴的极端乐观,也有人选择禁欲苦修。口头禅之一:拉丁语carpediem把握今天;memen tomori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人们意识到世事无常,周遭的美好终有一天会凋零。因为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年代: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受害最深,法国逐渐强大。

十七世纪,人生如戏,戏剧在当时就是生活的象征。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几出剧作是在1600年写成的,他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多次提及人生的短暂和虚妄,“存在于不存在,是个问题。”

巴洛克时期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描写今生与现实人间的生活,另一方方面也描写天上与来世的情景。

哲学的特色同样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并存:理想主义:生命基本上有一种崇高的特质。唯物主义:相信生命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从肉体感官中而来。

唯物主义

霍布斯Thomas Hobbes:

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完全是由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就连人类的意识(灵魂)也是由人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产生的。

受到各种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牛顿证明了整个宇宙都适用于同样的运动定律,因此一切事物都受到同样的不变法则所左右。所以在理论上,牛顿成就了所谓的“机械论的世界观”。

但无论霍布斯或者牛顿都不认为他们机械论的世界观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有任何抵触。但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则不然。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表达了极端机械论的观点:如果某些神在某个时刻能知道所有物质分子的位置,则没有任何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同时他们也能够看法到所有过去以及未来的事情。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决定论。他们不认为存在自由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我们的思想和梦境。

但问题在于,思想、灵魂却不是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莱布尼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讨论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

理性主义

笛卡尔:

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

在文艺复兴之后,人们重新发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价值,人们开始觉得有必要将现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学体系:第一个创立一套重要的哲学体系的人就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从基础开始建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他最感兴趣的题目: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以及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成为后来一百五十年哲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

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认为灵魂乃是遍布于所有生物的“生命原理”。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才开始提出灵魂与肉体有所区分的论调,原因是他们将所有物质的东西,包括动物和人的身体视为一种机械过程,但是人的灵魂显然不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对何以某种精神性的事物可以启动一部机器这个问题做一个解释。

斯宾诺莎:

由于批评既有的宗教而受到教会的迫害,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的批判。他认为基督教流传至今完全是透过严格的教条与外在的形式,他否认整本圣经都是受到上帝启示的结果,建议人们对圣经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便会发现经文中的若干矛盾之处。

以上理性主义的思想是17世纪哲学的特征,但在18世纪时,理性主义思想受到的批判日益严格。当时有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伯克莱和休谟。而17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茨是德国人,因此被区分为英国经验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心灵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反对柏拉图所说的人生下来就从观念世界带来了一整套的观念。)即我们在看那到这个世界之前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概念或者观念。如果我们有一个概念是和我们经验的事实完全不相关的,则这就是一个虚假的观念。比如“上帝”、“永恒”、“实体”等都没有被经验,所以是百分之百的虚幻。

洛克John Locke:

在主要作品《论人之理解力》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他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休谟David Hume:

主要作品《人性论》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伯克莱George Berkeley:

否认在人类的心灵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认为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

宣称世间的事物的确是像我们感知的那样,但它们并非“事物”。即洛克、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都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但伯克莱用经验主义的逻辑对这点提出了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者“质料”,我们无法查知我们所感受到事物是否确实存在。比如我们能感受到桌子很硬,但是并没有感觉到实际存在于桌子里的物质。但我们会有桌子硬的感觉,是因为人有“灵”,即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精神的成因。万物都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而这个“灵”也就是天主。他认为,我们所看见、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验。

启蒙(理性时代)

启蒙运动受到英国的自然科学和英国尤其是洛克政治哲学的启发。当时,新型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所以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启蒙运动由此产生。

理性与经验之争的终结

康德:

一家都是虔诚的教徒,而其宗教印象也是其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康德指引出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随着康德而结束。

浪漫主义

欧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化纪元,从十八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这个运动从德国开始, 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当时的口号的是“感情”、“想象”、“经验”和“渴望”,以往隐而不显的浪漫主义如今成为德国文化的主流。许多浪漫主义者自认是康德的传人,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知”的所指有限,同时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因此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便用这点发展出几乎毫无限制的“自我崇拜”,并且因此而歌颂艺术方面的天才(贝多芬、巴赫、亨德尔)。

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人们认为,当忘记自我,沉浸于艺术的时候,比较容易体验到“物自身”,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学家无法表达的东西。康德: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席勒:艺术家的创作就像玩游戏,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只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甚至有人将艺术家比作上帝,“因为艺术家创造自己的实际,就像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一般。”

浪漫主义主要兴盛于都市地区,最典型的都是年轻人。他们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做白日梦,浪费生命。拜伦和雪莱都是所谓的“恶魔派”浪漫主义诗人。单恋的主题也在1744年出现,《少年维特之烦恼》。

浪漫主义的另一特征就是向往大自然的神秘,反对启蒙时期的机械化宇宙,复兴古老的宇宙意识,即将大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自我。(笛卡尔和休谟将自我和扩延的实在界区分地很清楚,康德也认为自我对自然的认知和自然本身是明显不同的。)浪漫主义的说法则是:大自然就是一个大“我”。代表哲学家

谢林Schelling:

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absolute)的表现。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到的自然,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到处可以感受到“产生结构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即大自然和人类心灵中都有“世界精神”。所以,若瓦利斯说:“神秘之路通往内心”,即整个大自然都在人的心中,如果人能进入自己的心中,将可以接近世界的神秘。而谢林则明白地说“世界在上帝之内”。

历史学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认为历史的特性就是连续、进化和设计。动态的历史观,因为他把历史当成一个过程。启蒙时期哲学家的历史观通常是静态的,世间只有一种普遍理性,而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理性。但是赫德指出,每一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而每一个国家也都有其个性或“灵魂”,问题是我们能否认同其他的文化。这催生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因此通常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

普适性的浪漫主义:那些满脑子自然、世界灵魂和艺术天才的浪漫主义者。

民族浪漫主义:关切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他们将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开展它的潜能的有机体,如同自然和历史。“告诉我你住在哪里,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谁。”)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黑格尔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但其所谓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的意义与浪漫主义者不同,乃是指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只有人类有“精神”可言,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和文化。康德承认世间有一种无法追求得到的“真理”,但黑格尔却说“真理是主观的”,他不承认人类在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但通常所谓的“黑格尔哲学”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祁克果:

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存在哲学和行动哲学。马克思:“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问题是怎样改变世界。”这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行动哲学

卡尔·马克思:

存在哲学

萨特Jean Pau-Sartre:

“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即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成为出发点,但他的人文主义对人类处境的观点比文艺复兴时代悲观得多。因为萨特所信仰的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尼采)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的无情分析。

尾声

二十世纪是许多曾经的哲学潮流重新复苏的年代:存在主义、新圣托玛斯、逻辑实验主义、唯物主义等。另外,二十世纪特有的生态哲学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