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被习惯绑身忙
早晨起床姥姥就念叨着要包饺子,要把昨天刚刚收拾好的剩下的几颗酸菜,都包了饺子放起来。东北农村包饺子一般都是包很多的那种,一般都要准备可以吃上两三个月的量。一次几十斤面粉,一大盆的饺子馅,包好几个帘子直接冻在外面,冻好后再放在仓房里就可以了。
吃过早饭姥姥叫来表姐,我们就开始忙起来,我和表姐都说今天只把饺子馅切好就可以了,明天再开始包,一来今天天气太暖和,明显没办法在外面把饺子在短时间内冻好;二来这么多活一天做下来也会很累,没有必要一定要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工作。但是姥姥显然并不是这么想,以姥姥的话说,她是一个“恨活”的人,坚持要在今天把所有的饺子包出来。“恨活”是一句东北方言,就是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马上做完,不愿意留在后续慢慢做。
这让我想起来前些天刚刚学到的一个心理学词汇“蔡格尼克效应”,它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会对此一直念念不忘。这种心理效应本是能够促进我们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的,但是如果它的驱动力过强,则会让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停不下来,不论多辛苦,都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完才肯罢休。
姥姥这种一定要在今天把所有的饺子都包出来的冲动,明显就是“蔡格尼克效应”的作用。平日里姥姥就曾经很多次勉强自己不停地做一些农活,而把身体累到需要点滴调理的程度,这一次终于在我和表姐的坚持下,只做了包饺子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开始休息了。
其实“蔡格尼克效应”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会有体现,做一件事,如果驱动力太弱,很可能会半途而废,而我们的社会对这种有始无终的行为多半是持批判的态度的,所以更多的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强驱动力的影响下,把一件事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看似行动力很强,却很容易让我们在体力与精力大量消耗的情况下,伤害到身体,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日后对做这件事的兴趣。
其实,我们是可以给自己调整空间的,毕竟习惯也是一点点养成的,既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养成做事停不下来的习惯,自然也可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学习利用“蔡格尼克效应”的正面作用,做事时养成“细水长流”的习惯。每天做刚刚好的部分就可以,因为并不辛苦,所以我们不会排斥它,也因为“蔡格尼克效应”不会让我们轻易放弃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所以我们可以一直保持着做这件事的热情,直到圆满地完成它。
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那些陷入“恨活”习惯中的人,如果你的“蔡格尼克效应”驱动力本身就是很弱的,做事容易拖拉,那么就要另觅它法了。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人群,我们只要找到适合成长自己的就好。
人生路长,无论是生活,还是自我成长,都慢慢来!
紫钰,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与志同道合的人谈天说地,专注亲子教育、关系沟通、个人成长。微信:zch2575,公众号:单亲妈妈与娃的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