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知己知彼---日本

读懂日本,认识中国——《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读书札记0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1人  水边上

马国川先生的书,之前读过《我与八十年代》,那是一个剧烈变革、矛盾交织的年代,我对那时的一切都保持有浓厚的兴趣,印象中马国川先生是一个记者出身的作家,著述涉及改革开放、社会启蒙,对社会现实保有极大的关切。

今年夏天,在静雅思听APP上听了马国川先生的另一部著作《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断断续续听了一些,有的还听了不止一遍,但由于是“垃圾时间”的耳机“阅读”,系统性、专注力都不够,所以只能说大体有个印象。

后来去了趟日本旅行,所到之处包括明治维新发祥地的长州藩旧地,离萨摩藩、肥前藩也不远。在春帆楼看了马关条约会场,从窗户遥望关门海峡来往的船只,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直接的感触,回来再听书,感觉不一样了。

春帆楼:马关条约会场

于是,买了纸质书重新来读,收获果然比“听”来的要大。《国家的启蒙》没有陷入宏大叙事和归纳法的俗套,而是追根溯源,选取对日本近代化产生重大作用的近40位历史人物和若干标志性事件,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绘和梳理,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群像,也颇有些美国国父们的意味。他看日本始终带着中国的问题意识,短短的序言,力透纸背、字字珠玑,道尽了作者“读日本,想中国”的真谛。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以日本为鉴,可以知进退。从这个意义上,读懂了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应该说,普通人而言,对于一衣带水的日本,除了动漫和高科技,对于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的崛起之路,我们了解得还是太少了,或许是因为50年间日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除了深怀仇恨之外,对其更多的是蔑视。甲午战争以后,曾经有过一段学习日本的热潮,但几十年后就中断了,社会发展层面的反思与借鉴,原本应是近水楼台。

1853年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与世隔绝,酣睡在太平梦中,坚船利炮打破了停滞宁静的迷梦,东亚开启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日都面临同样的“国家想何处去”的问题,从被推入现代化巨流的那一刻起,它们的命运是共同的,就是走向世界、走向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在走向完善的道路上,都会面临类似的挑战,解决的好的,闯关夺隘,鲤鱼跳龙门;解决的不好或没解决的,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不断地重复历史。

1853年佩里准将“黑船来航”

1853-1912年,日本在60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进程,也浓缩了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反复,所以现在仍然可以在日本那60年里找到对应的问题,例如当年的日本“爱国贼”和闭关锁国、盲目排外。虽然历史不能提供答案,但却可以拨开迷雾,启发人的思考,理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正是阅读此书,读懂日本,对当下中国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如同马拉松长跑,后发国家的知识分子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衡量本国在这条道路上的状态,不断提醒国家要走正确的道路,这是思想启蒙的重要任务。因为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而错误的道路却有无数,一个国家一旦踏上错误的道路,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日本在不同节点上的失误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如果沉溺于已有的成就,不以比较分析的视野来衡量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得失进退,就难以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现实中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