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
“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有所取舍,让学生学会通过写作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自我是很丰富的,你要写特殊的自我。把丰富的、平常被忽略的东西写出来,就能取胜。有时候,老师总说学生的记叙文写得不真实,这话虽然也没错,但是这么说还没说到位。学生内心真实的东西往往被语文课上那些现成的话语、权威的理论压抑了。把它解脱出来,把它发现出来,不仅看到别人已经看到的东西,而且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不仅看到平常自己看到的东西,而且把平常忽略的、超出平常的自我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这是孙绍振老师在被采访谈关于学生如何写好作文时说的话。
孙老师的话还是超出了我的认识范围。“学生内心真实的东西往往被语文课上那些现成的话语、权威的理论压抑了。”学生是这样,老师何尝不是如此呢?
每个学生都具有鲜活的思想,为什么写作文时却又显得特别僵化,模式化呢?
究其原因,那就应该反思一下,他们的输入是什么,如果长期输入的是僵化、模式的东西,那输出的肯定也是如此知识。
如果长期被输入的是伟大的理论,权威的话语和伟大的意义。那么输出的肯定就没有鲜活的生命了。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做呢?
语文老师接受的教育也是权威的理论,长期的输入也已经形成了固化思维。为了打破这种固化思维,我不明确该如何做,我觉得应该多读书。
只有广泛阅读,长期积累,勤于思考,才会有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见解,才不会盲从现成的结论。才会在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打通学生与旧知识的通道。学到鲜活的知识,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两茎灯草》这篇文章选自《儒林外史》,这样一篇文章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那如何让它与学生联系在一起呢?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吝啬呢?
首先,应该扫清文字上的障碍,对一些文白话做些解释。
其次,让学生演一演,每个角色,体会体会不能说话的严监生的神态动作。
再次,让学生猜猜严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后,写写葛朗台的吝啬。让学生动手练练笔。
老师自己读懂文章不算本事,能把对文章的理解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让学生乐于接受才是真本事。理论是如此,想的也很美好,但实践操作又是另一番模样。
教学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教语文真是欲学欲感觉汗颜,欲教欲觉得胆小,一再告诫自己要小心再小心。否则,轻则被赶下讲台,重则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