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恨——读《水妖》
读完《水妖》,开头出现的派克袭击者的形象,到最后浮出水面,竟让我有些泪眼朦胧。
水是柔软,妖是邪魅,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最亲近你的人,伤害你的最深。
闭上眼睛,十一岁之前的萨缪尔总是有妈妈陪着讲故事,读书,那个梦魔的存在,总是一些暗示,在告诉萨缪尔一些即将要发生的行为;还有弗兰克讲给费伊的家族故事,也是梦魔,它在控制人的生命,以及生命的发展。
这些故事也是《水妖》这部作品的暗线,也在揭示着这部作品的主旨,你越在乎的爱,就会带给你越痛的伤害。
2
这部作品依附的背景很是宏大,当时的美国有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嬉皮士,激进分子,总统州长竞选等等,所有的人都把学习当做负担,没有人安心于教室和知识,也没有人安心于爱情和专一。
他们见不得优秀,见不得出类拔萃,见不得安静乖巧的存在,如果发现就会去破坏,去捉捕诱惑,就像那匹会飞的白马,在你快乐中跌入悬崖。
这部作品从开头的派克袭击者,到最后浮出水面的恬静温婉的女儿和母亲,大大改变了我对爱与责任以及亲情的认知。
在这个紊乱的背景下,有反越战,有占领华尔街,有偏僻遥远的挪威小镇,也有规模宏大的伊拉克战场,还有家宅精灵和现代广告,无论这外围的环境如何变迁,作为主人公的费伊一直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底线,话不该说的一直不说,直到当事人找到自己。
极度隐忍的友情,无论是对是错都缄口如瓶,也刷新了我对于友情的认知。
3
读完这部作品,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篇小说,关于一种蝴蝶的生存演绎的故事《天眼蝶》,也是这样一种结构。
一条线是天眼蝶的飞行路线,以及沿路发生的故事;另一条线是小男孩成长并致力于环保的故事。
两条线交叉进行,衍生了天眼蝶消灭的悲剧。
而这部作品,同样也是交叉进行的结构。一条线是儿子萨缪尔的成长轨迹,另一条线是母亲费伊的事故调查轨迹。隐藏于其间的还有梦魔,也就是水妖的存在,可以说是三条线并存于文本之中,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才罢休。
同时,我又想起来《萤火虫小巷》的系列作品,也是两条线交叉进行的结构模式。
这种结构带着一种视觉的跳跃性,还有人物的重叠性,使得作品更加的稳实与厚重,人物更加的丰满与立体。
4
涉及时政的作品是很多女性读者回避的类型,但这部作品里的时政性质,却是和主角费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关注费伊,就无法忽略这些内容。
大段大段的或时政或历史的内容,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宽度与厚度,随着情节的推移,这些事件的存在与发生,都成了一种必然,都成了主人公费伊依存的不可缺失的背景。
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些背景的存在,费伊的品性才越发显得清新逼人。
与此同时,一些细节性的陈述,人物对话的模式,又大大提升了读者的疲惫心理,轻松愉悦的感觉瞬间滋生。
长与短,重与轻,环境与社会,人物与心理,多重样式的交替出现,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沉重与轻松并举,郁闷与空灵同存,是一种既水深火热又空灵剔透的阅读体验。
5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时不时被一些哲学性的话语击中。
这不由得让我对这部作品的作者予以关注,内森·希尔,圣托玛斯大学教授,写着短篇小说,非虚构小说等多篇均有发表,《水妖》是第一部长篇作品。
第一次出长篇作品,就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实在难得!
离开家庭二十多年后回来的费伊,对于危机有这样的认识:有时候危机并不必然是危机,也有可能是一个新起点。
这样的句子在这部作品中,到处可现,这比起来那些满篇无关疼样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的韵味十足,诱惑力也显得更加明显。
6
总之,这部作品的主旨、背景、结构、叙述方式、哲学性语言,都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于任何一个捧起它的读者来说,都会充满着极强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一口气读下去。
起毫不掩饰对这部作品的偏爱,从拿到这本书打开之后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放下过,直到一口气耗费近乎十八个小时把它读完才算结束。
闭上眼睛,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费伊苍白着脸,被关闭在房间里的模样——安静,不苟言笑,不轻易和谁发生冲突——这样一个乖乖女的形象,被好朋友利用,被家人抛弃,被崇拜的人检举,从而踏上不归的人生之路。
那句话,费伊留给儿子萨缪尔的话——你爱得最深的东西,有朝一日会最严重地伤害你——将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活着的日子里,保持一份警醒。
这是不是应了一句歌词: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