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钟启泉

“思维型教学文化”生成策略摭谈(卫兵读书笔记十二)

2018-05-01  本文已影响10人  卫兵读书

        在中国,“记忆型教学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根深蒂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这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钟启泉教授特别指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

        主动摒弃“记忆型教学文化”,合力创建“思维型教学文化”,其意义、价值不言而喻。难点在于如何生成?笔者给出的生成策略如下:

      一、自觉更新教学观念,认同“思维型教学”理念

        我们知道:教学观念是教学文化生成的前提和先导,只有教师理解和认同教学观念,才有教学文化生成的可能。但是,观念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传递与传播的磨合过程,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所以,任何新生的教学观念,一开始往往是不会被教师群体接受和采用的。

        为了促进教学文化从“记忆型”向“思维型”的转变,首先要通过舆论宣传、系统学习、教学培训、实践考察等方式把思维型教学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等相关理念传递给教师,并将思维型教学的核心思想与行为方式与知识记忆型教学进行比较,让教师在对比中,深刻理解思维型教学的内涵和价值,认同思维教学在创造力成长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优势。

        其次,在一种新型教学文化的生成过程中,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教学管理团队的理念更新和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当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学执行者学习、认同和践行思维型教学理念时,思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才会发生转变的可能,才会促进思维型教学文化的生成。

        二、自觉变革教学行为,拓展“思维型教学”方法

        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延伸,也是教学文化的显性表达。通过变革教师教学行为的方式,培育和营造思维型教学文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对其信心也会倍增,可行性也随之增大。

        当前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总是得不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甚至遭遇不屑或抵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理念的提出,没有相应的实践跟进,不能解决当前教学中实际的问题,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能让教师亲身体验思维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独特作用,教师就会在行为感受中,接纳思维型教学理念、行为和模式。尤其是对于思维型教学来说,由于有些教师自身对思维的理解不够,对思维是否可教产生质疑,所以,对思维教学理念的认同就难以实现,更不要说将思维教学理念转化为思维教学实践。

        事实上,就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来说,关键是教师对于思维本质、思维学习和训练方式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自主探索,进行以思维语言、思维策略和思维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创造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自觉改革教学制度,营造“思维型教学”环境

        教学制度是学校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规定性。教学制度是促进和保持一种教学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制度化了的教学文化,对教学文化有一种外在的控制力。思维型教学的开展、文化的生成,可以通过这种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行为规范,将思维型教学的理念确立下来,进一步通过教学行为方式的创新,促使教师认同思维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

        所以,学校教学管理团队一旦理解、认同和接纳思维型教学模式,就可以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制度,以引导教师的教学理念,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外在强制性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就会使制度变成习惯,强制性的思维教学行为变成教师自觉的思维教学行为。这样思维型教学文化就会形成。

  教学制度既规定师生必须进行的活动,具体活动的原则、范围等,也规定师生教学活动的“禁区”。但是,制度不纯粹是绳索,它对人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引导。所以,在制定以思维型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制度过程中,应该体现对一些思维教学探索失败的理解。因为探索和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满了许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有时候失败的结果难以避免,所以,教学制度的重建,既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教学探索,也要理解、包容和肯定教学探索的失败。

l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