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家

减法人生:断 舍 离

2017-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芍shao

最近在看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看完特来分享概念,顺道提醒:千万不要去看书!豆瓣有大把的读书笔记,总结下来也就500字不到,而整本书却啰嗦到近乎全是废话,使劲浑身解数地用192页告诉你: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3个字“断,舍,离”。


01 断舍离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它提供了拾掇屋子的行动指南:断、舍、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地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02 舍与断

山下英子讲“断舍离”,其实粗俗点理解,就是你要不断地丢东西,在丢东西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什么是能与自己相匹配的,然后在买东西的时候认真筛选判断,最后让房间里所有的物品都处于自己的掌握之下,物尽其用,从而促进社会的一个良性循环。

作为第一步的“舍”其实就是收拾筛选的过程,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在收拾东西时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她说,我们之所以讨厌收拾,其实是一种逃避心理。断舍离就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我们在筛选物品时,只需要考虑当下的我需不需要这种物品即可。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丢不掉东西。

我自己是一个对物品执念特别深的人,我喜欢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不管它有没有用,它对我来说代表着某一个时间段的回忆,每一样东西身上都贴着自己的故事,我甚至已经到了“收藏癖”的地步。我常犯大多数人都犯的毛病: “这个太贵了,丢掉真可惜”、“这个是好友送的,别人一番心意,怎么能说扔就扔”、“这个以后可能会用上的,不能丢”……

对照“断舍离”的两个轴线,不难发现:“这个太贵了,丢掉真可惜”其实是没有抓住“我与物品的关系轴”,我们筛选的原则是:“我很需要,所以它必须留下”,而不是“它很重要,所以我不能丢”。“这个是好友送的,别人一番心意,怎么能说扔就扔”“这个以后可能会用上的,不能丢”其实就是没有抓住“当下”这个时间轴,沉迷过去与执着未来。

山下英子提出,物品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你觉得这套杯子不能扔,因为它贵,因为你不舍得用,所以你一直用着超市活动送的塑料杯,这其实反映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这样东西”的心理。你与丈夫离婚,却无法丢掉他与你的订婚戒指,其实是你无法直面过去重新开始的写照。你总觉得这台缝纫机一定会有机会再用上,事实上它堆得太深,你以为的“总有机会”其实是永远都不会来的。

第二步的 “断”,其实就是买东西时一定要精挑细选。

“断”与“舍”都需要行动,不断重复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行动和思考是同时进行的,断的结果就是使“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

屋子里物品冗余堆积并不是物品不好,而是我们判断失误。通过不断地“舍”,就能清楚什么物品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从而磨炼内心感应能力。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样的物品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告诉我们,它是不被需要的。因此,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炼你的内在智慧。

还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种子》,它讲的是: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大家回去收集种子。在验收作业的那天,所有的同学都将各种各样的种子满满地倒在讲桌上,有些籽粒还掺着荚皮。只有一个女孩,动作轻缓,表情腼腆地走到讲桌前,将一张纸巾在课桌上展平,然后拿出一个小葫芦,一颗一颗地把她精挑细选过的种子给一粒粒倒出来。那个女孩就像发着光一样,让我一直记忆深刻。

“断”希望我们在面对物品时能认真地问,它是否是我们需要的,从而精挑细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通过认真挑选,而不是滥竽充数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从而也隐形地改善着我们的人际关系,让别人知道,我们是个精致生活的人,不能随便对待。

这就是从看得见的世界到看不见的世界转变。


03 离

当“断”与“舍”不断地重复就会抵达“离”的境界。

山下英子说,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所以我们需要“断舍离”。我们在无用的物品与人际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能量,割舍它们,不执著,不占有才是一种让自己身心愉悦的境界。

“断舍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世界。对于我而言,断舍离的概念让我耳目一新,也相信有的人会因为断舍离,在收拾屋子之后,发生了诸如迁居、辞职、离婚等等让自己隔断过去,迈开脚步,重新开始,不惧未来的行为。但是,我觉得我道行尚浅,让我做到第一步,放下对物品的执念尚且很难。我相信每个人的状况都是不尽相同的,也许有的人会在“断舍离”身上大受启发,深有觉悟,但起码我是没有的。有很多东西,我放不下,也扔不掉,有些是看得见的东西,有些则是心里的东西。况且,扔那么多的东西,你问过我钱包同意了吗?

即使如此,“断舍离”还是让我读懂了两种哲理:去等,以及减法人生。


04 等

“断舍离”要求我们通过断舍物欲,直面人生,难道这对“无”的执着不是一种执着?也许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讲,越乱的“窝”越有安全感。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与环境不同,就决定着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隔断过去,重新开始”。三毛不是曾经写过:“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如果“断舍离”是一个人生必经阶段,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等那个时机。

在电影《等风来》中,美食专栏作家程羽蒙为写专题,去尼泊尔“寻找幸福”。毕业后她一直奋勇直前,为了赶一个主题连夜看了6个版本的《山海经》,但是职场的压力与生活的艰辛还是压得她抬不起头。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却还一次次挫败,生活逼她直面现实,她甚至把“程天爽”改成“程羽蒙”,就是希望像那个叫“羽蒙”的妖怪一样能有一对小翅膀,即使知道自己飞不过去,仍然每天都要尝试一遍,即使伤痕累累。在尼泊尔,她站在高山上,焦急地问队友: “什么时候能飞啊”?可是队友告诉她:“无论你有多着急或者多害怕,我们现在都不能往前冲,冲出去也没有用,飞不起来的,现在你只需要静静地,等风来。”

等,也许是世界上最让人讨厌的东西了。这一过程漫长又迷茫,你像一个在水里游泳却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的人。生活会欺骗你,折磨你,让你放弃。但也只有坚持到了最后,耐住寂寞,心如明镜的人,才能真正地通往幸福与满足。

一直都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段话: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简单之人,种简单之因,行简单之事,得世间最深刻的果实。


05 减法人生

我想,断舍离的阶段因人而异,但是它的灵魂却可以一直存在吾心:减法人生。

我们在潜意识里,不断地去做加法,在现实中,在我们心里。加法总是不自觉的,而减法却需要有意识才能做到。

在摄影技术中,有一种做“减法”的技术叫“极简主义”,它是一种少有的艺术。跟其他作品相比,它的构图更加纯粹,画面中通常只用到一到两个元素,却传达了静谧、祥和、宁静致远的讯息。

山下英子曾经形容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灰尘与杂物代表停滞运与腐朽运,扔掉不用的东西、还在用却不喜欢的东西和充满怀念所以扔不掉的东西,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因此她强调,通过“断舍离”,从加法的生活转变到减法的生活。只要减少物品,就不再需要整理和收纳了。我们总是忽略整理和收纳的东西所占用的空间,以及整理收纳本身所耗费的时间与能量。

此外,做减法人生,并不是没有逻辑规章的,减法人生的缩影其实就是“有度”的人生吧!就像唯物辩证法中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变一样。量变只有到了一定的“度”时,才能转化成质变。我们要过减法人生,减是方向,而度则是量了。

通过断舍离,让空间由“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变成“需要、合适、舒服”,而怎样才能让自己觉得“需要、合适、舒服”则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这个“舍”的度是要靠自己去把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