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句」若蒙棹云而来,则扫花以待
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判词,是属于谁的?是的,探春!
初读原著时,我并未对她有太多关注,那时候也不知嫡出庶出之别,也不知道远嫁之意味。而如今却对她情有独钟。
平时泪点低,刷个抖音都可能“涕泪横流”,觉得自己也有些“孤标傲世”,有点林黛玉的多愁、敏感和脆弱。
实际上如今看来,觉得自己更像探春,亦有“才自精明志高远”,也更明白了曹雪芹,为何安排探春远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算远嫁。而且是在娘亲坟头大哭半天后,誓死要将自己远嫁的那种。
那时候,读书、工作、相亲,都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实现自我志向,而如今却发现,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不知道探春远嫁之后,是否也有人惦记她,是否她也惦记娘家?
我跟婆家人能相亲,也能做娘家人砥柱。这是我最为感恩自己的一点,而且没有任何委屈求全。
她虽是姨娘的女儿,但才干精明、志向高远,凭自己的努力和才学,赢得了全家人的好感。当然除了她自己亲妈。也许是有好感的,但实在是太酸薄,好多次都让自己女儿下不来台。
选择逃离这样的原生家庭,其实也是探春必然的选择,也希望“奴去也,莫牵连”成为最好的告别,之后她可以遇上自己的幸福。
她给哥哥贾宝玉写的信,让我看了又看,背了又背。每次回头再看,都有新的感受。这样的诗情才思,这样的生命感悟,试问谁人还能有呢?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游乐场,天上的一轮新月,林间开放的桃花杏花,池中亭亭玉立的夏荷,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去处。
在《人间词话》第四十一则,看到作者引用《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时,我在旁边写下了“探春,二兄文几”几个字。
因为这几句诗词,让我又想起了她的那封信,邀哥哥姐妹一起开诗社的那封信,真的是感觉太美了。
在所有庶出的孩子中,她是“探”,不是“元”、不是“迎”,不是“惜”,看来作者也是偏爱她更多一点。
她也是众多女孩子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典范。她始终站稳自身,不与亲娘和弟弟合流。
所以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最喜欢探春。她很聪明,格调很高,也有大格局,努力摆脱母亲的影响,活成了跟母亲不一样的人。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一点,当然我也深受母亲影响,但也不想活成与母亲一样的人。
母亲是勤劳善良的,也“望女成凤”,断不是赵姨娘卑贱之类,她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不幸和无奈,但生活困窘和贫病交加,母亲的“失控情绪”让我们深受其害,至今未愈。这是后话。
古诗十九首中这句“何不秉烛游?”让我想起了她那句“因惜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槐之下”。她在“前夕新霁”之时,见“月色如洗”,惠爱之深,觉得此情此景,不邀人同赏,实在太可惜了。
若能邀上三五好友,吟诗赏月,便会免得“胜事空自知”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见过雨后初晴后夜间的清月,当时仰望天空很久,实在是太清美,想用手机拍下来,可惜还是不如眼睛拍得好看、有意境。
如今想来,“月色如洗”,正是那晚感触。那弯弦月,真的就像在清泉中沐浴过一般,一尘不染,清新可人,可我才疏学浅,不会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真是惭愧至极,如今读来,列为文萃,奉为珍宝。
月夜下,凉风有兴,花影斑驳,暗香盈袖,是极美的。怪不得探春妹妹,不忍去睡觉,在桐槐树下,多看了一阵子,觉得太享受了,但也没想到,风露侵袭,感染风寒,静养几日,凭床处默时,突发奇想,如此美景,若是一二同志者,于风庭月榭中,一起竖词坛、开诗社,岂不同乐?于帘杏溪桃下,一起醉飞银盏,岂不妙绝?
所以她给二兄写去了这封信,当然也同时给姐姐妹妹们写去了这封信,用的是花笺,写得是意切。
如今谁还会用花笺,去写一封信邀约朋友?也许少数清雅人士中,还是有人在坚持的,至少北京荣宝斋至今仍在营业,下次去北京,我定要去看看,不管多贵都要请买一些花笺回来。
“扫花以待”,可该邀谁?正如打开手机,却不知与谁聊天一样。真是羡慕探春,有那么多同志者,我只能“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连一家人坐在一起,即便我泡着茶盛着杯,他们也只在不断刷抖音听神曲,彼此毫无交流,把茶言欢之类。嘈杂喧闹之时,只有我一人,端书细读,如获至宝,权当修炼静定。
言传身教多年了,孩子们还是更喜电视,更爱游戏(此处非手机游戏,而是玩耍游戏,孩儿天性),未能真正爱上诗词,爱上静读,仍较为被动,需我不时监工,让我也是头疼不已。加之,大人们都抱手机,各自娱乐,若要监工大人,更是难上加难。可若大人不变,孩子何能自觉?
无奈!唯有独善其身!希望孩子们终有一日,能同我所好,遇见真情至美,能学着探春一般,精明能干,志向高远,不为环境所拖累,纵然远嫁,亦能自处自强、自尊自爱。
“等孩子们大点,我想要个小院子,请个好设计师,种一院花草,终日品读花间树下,偶邀三五知交,品茗或小酌。”这是把一个视频分享给爱好室内设计的好友时说的。休息时分,我也刷视频,但刷的很少,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尽量降到最低。
能有读书这个爱好,我觉得老去,也不再那么可怕了。希望自己能与书,能与诗词,相伴到最后一天,能清醒地认识彼此,而不是无聊地刷视频吵到别人,不拖累于家人更是万幸。所以我也开始加入了运动健身和健康养生的行列。
我喜欢和收藏的视频,大多与读书、旅行、茶艺、设计、文化、国家有关,这要感谢大数据推送,让我免去了不少庸俗之扰,大多具有人文美感,满屏正能量,也有世俗之下的清醒。
最近很喜欢看一个昵称为“赤脚设计师”发的作品,大多是一些独立设计师的作品展示。昨日一位叫“芃芃”的设计师,分享了她在北京一处36平的房子。房子前带一20平的小花园,室内自由开放的设计感加上庭院花草,让我瞬间倾倒不已。
我在评论区留言,“人需要的空间真的很少,会设计,并且设计成自己想要的,真的是极好”。我也不想要一个大别墅,但若是觅得一处小院落,能扫花以待,有知交棹云而来,该有多好啊!即便没有,那就一人处默,读书写作,也是极好的。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在院子里散步时,我想起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的这句话。
草木钟情光阴,人又何尝不是呢?能在浩瀚宇宙中,恰恰与这些草木、这些花鸟、这些人们,生于一时,存于一时,怎么忍忽略他们,怎么忍早睡晏起呢?
末伏的暑热中,紫薇花在风中飘曳,叶子花在丛中盛放,柳蝉在树上高鸣……这些又有谁,一起遇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735/1bf0892de14dc89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