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孩子再成长一次

2019-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菜姑娘

昨晚的睡前故事,菜菜挑了一本《妈妈发火了》。

跟着孩子再成长一次

菜菜躺在我的右侧,我们斜躺着,打开这本书。。。

从小山最爱的炸酱面开始,因为以前曾经讲过,我开个头,然后用手指着画面,菜菜基本对着图片可以讲出文字内容。直到讲到,小山不见了,妈妈翻山越岭,四处寻找,妈妈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找到小山,失望的瘫坐在地上。。。。

跟着孩子再成长一次

我无意转头一看,菜菜已是眼眶发红,眼里噙着泪水。。。

我轻轻的搂过他,他趴在我身上,不语。。。

他的小手一直揉着眼睛。我们沉默着。。。他的反应超出我的预料,他已经对于情绪有了共鸣。他听懂了失去的悲伤。

很多时候,真是大人误读了孩子的情感,他们比大人更细腻,他们比大人更柔软。

绘本中的妈妈,是以自己立场判断孩子的行为。(大多数家长的焦虑来源)对于吃饭,洗澡,画画认为就是应该赶紧利落的完成。这是“优秀”“好孩子”的标配行为。而饭桌的狼藉,浴室里了的泡泡,墙上的涂鸦是不符合精致完美教育的干净利落标准的。

当期待与结果发生差距时,忍不住就简单粗暴。

如果做一个调研,父母最爱说的话是什么?能上榜的一定是“快点”“听话”。

为何会有这么多家长都是不约而同说这几句呢?

成人是以完成为行为标准的,而孩子是以体验为行为标准的。这是天然行为模式差异。就像孩子用的是腹式呼吸,而大人(没有专业训练过的)都是肺式呼吸一样。(你肯定不认为只有肺式呼吸才是正确的吧。)

孩子可不把完成作为标准。他们感受的是过程中的感受,比如用嘴巴吸溜面条,追逐升腾的泡泡,墙上的丰富多彩,这些本身可比吃完饭,洗完澡,完成一幅画更吸引他们。

成人的追求效率,忽视了事物本身的丰富多维。甚至作出些饮鸩止渴的事。

成长,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受去突破已知和存量。

如此,我们倒是应该像孩子一样的成长,充分体会事物本身的丰富纬度。跟着孩子再成长一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