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不进?你要知道的三点
我们非常羡慕牛人,他们既精力充沛,又不断充电学习。他们做到了知识的输入、内化、输出,这看起来确实也比较难;其实能否学进去知识已经困扰了很多人。
经过长期阅读、学习,雨燕发现以下三点因素成为能否开启知识输入的关键。
01学习的连续性
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讲是反人性的,包括那些把学习当作吃饭一样重要的学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过程非常痛苦,拿起书就犯困。从学神、学霸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学习的要领。
经历过断断续续的学习过程,大多数人深有体会,隔三五天再拿起书本已经把之前的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需要保持热度,连续学习就像把我们的知识摄取开关打开一样,更容易接受知识。
关于学习连续性最有力的理论便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初次知道这个理论源自我们英语老师,告诉我们每天都要背单词,不然肯定会忘记。
知识学习中,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单词了,除非了解一点构词法,否则丝毫理解不了字母排列的规律性。这种无法通过理解的记忆,只有让知识在我们眼前多露脸,熟悉了才会容易接受。
02学习阈值
深入学习能够提高对于同类知识的敏感度,降低了接纳新知的阈值。比如,我最近在看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系列书籍,第一本读起来真的很困难,第一本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渐渐感到轻松了一些。
这件事情在学英语上也同样成立,在看一本英文原著时,只要我们摸清楚那几十或上百个关键词汇的意思,即使很多单词依然看不懂,但是依然能够读懂大概意思。
学习难度越大,我们对自学能力的要求也要越高,初中英语水平去备考专八一定非常吃力,相反,大学六级水平去备考的话会相对容易。学习阈值也体现出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需要我们边学边保持、边学边提高。
03学习的时间投入
关于学习时间的问题,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一万小时理论”,一万小时联系折合算出来接近10年同一练习的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牛人。
有很多人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的产生跟能力也是息息相关,一个对画画有天赋的孩子更容易从绘画中获得满足感,从而表现出感兴趣的状态。
把兴趣或是能力作为唯一决定因素都不合理,兴趣、能力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塑造了我们的外在行为,甚至内在想法。因此,如果希望自己能够多花时间学习,那就要聪明地学,给自己创造小成就,用阶段性胜利给自己满足感。
作者中学时期,成绩一直排年级前3%,不算拔尖,但可以算中上。大学荒废了一年多去搞社团,成绩没怎么管,第一次考试考了专业第一之后就没落了,后来换了专业,跟着专业第一后面一起学,成绩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