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世界过年的那些故事爱上散文

#还乡手记# 城市里的渔船

2018-02-26  本文已影响461人  女钢铁侠
城市的边缘,这里是唯一的净土

文|女钢铁侠

从2001年至今,我已经在老公的农村老家过了十七个年了,在这十七年间,我亲眼见证了这个小村庄天翻地覆的变化。

十七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渔村,周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村前的小河一直流入村东边的大海。村里三百多户人家,家家都有渔船,以打渔为生。渔民们一代一代在这里生活,辛勤地劳作,在潮起潮落间,收获着渔家人的酸甜苦辣。

记得第一次去老公的家,天已经黑了,整个村庄静悄悄的,门环敲打在铁门上的声音响彻整条街道,初次见面的婆婆从门缝里探出头来,系着褪了色的蓝围巾,满脸堆笑,憨厚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新媳妇见公婆的紧张感瞬间全无。那是我第一次领略了渔人特有的那份善意和淳朴。

那时的婆婆才50多岁,这次回去过年,她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步履蹒跚,满头的白发,干瘪的嘴巴里,牙齿都快掉光了。

十七年,催老了一代人,却催生了一个崭新的村庄。

2009年,当地政府为了筹办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这个小村庄被整村搬迁,建造全运会的分会场。

在拆迁之前,我和老公回了趟老家,想最后再看这个小村庄一眼。那天的太阳很亮,照得人睁不开眼,很多人家都已经搬走了,墙壁上涂着大大的“拆”字,铲车和挖沟机在村子里轰鸣,一股股尘土在村子上方漫天飞扬。曾经那个安静的小渔村已经不复存在了。

老公家的房子也被编上了号,用白漆涂在墙壁上。阳光照在断壁残垣间,凄惨而且壮烈。

那天,我们要求在房前合影留念,婆婆说,这破烂不堪的,有什么可照的,可是她扭头看着即将拆掉的房子,眼睛里却透着不舍,闪着点点泪光。是啊,他们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是他们的家呀。

村民们都陆续与这里告别,各奔东西,一别就是四年。

2013年,全运会的分会场如期建成,农民新居也竣工了,村里的人们又重新搬入了新家。

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分会场

新居就座落在分会场的西侧,并不在原来村落的原址上,而是向西平移了一段距离。小区很漂亮,高楼林立,有多层,也有高层,设计得规范合理。街道两旁是整齐的草坪和景观树,路灯掩映在绿树中间,机动车停车位和自行车亭一应俱全。再也找不到昔日小村庄的影子,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城市里的一个小区。

搬入新居的渔民们很不习惯,以前都是平房,不用上下楼,老人们看着眼前的高楼望而却步,见面都互相打听着:“你家是几楼啊?”如若听到对方回答是一楼,就会羡慕地说:“一楼多好啊,和平房一样。”他们还在和以前的家做着比较,可是,从前一去不复返,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接受眼前这个现实。

这次回老家,听婆婆说,有一个腿不好的老人住在后面高层的13楼,有一天早晨从外面散步回来,发现停电了,电梯用不了,只能眼巴巴地仰望着13楼的方向,有家不能回。老人在外面坐了一天,中午的时候,好心的邻居们见他回不了家,就给他送了一盒饭,老人感动得直落泪,嘴里嘟囔着还是以前的家好。对于新生的事物,渔人们还需要慢慢地去适应,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年轻人对于换新居,却是满心欢喜,曾经对城市的幻想终于实现了,不用上大学,就可以拥有城里人才有的人生。不用再重复父辈的艰苦生活,不用自己生炉子,做饭有了天燃气;冬天不用生火,室内温暖如春,因为有了集体供暖设施;不用大冷天到外面上厕所,卫生间都设在了屋子里。一夜间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大变了样。

当年轻人们还沉浸在乔迁的喜悦中时,那些闲不住的渔人已经开始重新打造自己的渔船了,荒废了四年之久,该是重操旧业的时候了。

在这四年间,村民们由于无家可归,都在外村租房子住,渔船也卖掉了,年轻力壮的都到城里打工维持生计。四年不长也不短,多多少少可以改变一个人,可是渔民们一直心系大海,其它的工作不适合他们,他们属于这里。

当第一艘渔船傲然立在小区的空地间,那就像一个号角在沉寂的小渔村吹响,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开始准备渔具,为捕鱼做准备,因为大海在等着他们。

小区外随处可见的渔船

每到冬天,在小区的高楼外都停靠着很多渔船,听说,村里现在大约有七八十艘渔船,没有渔船的,也在别人的渔船上带网,家家户户都不闲着。休息的渔船在高楼间,似乎显得很不协调,船身上的油漆斑斑驳驳,露出了木板的肌理,经历了海水的侵蚀,由里到外透着沧桑的痕迹。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但船还是那条船。

不能出海的渔民们也不闲着,渔船捕捞回来,妇女们就负责摘网,把捕到的鱼、虾、蟹从网上摘下来。女人们终于有机会聚在一起,个个麻利地干着手中的活,嘴也不闲着,聊着家长里短,笑声在高楼间不断地回荡。环境变了,渔人们没有变,也许只有在那一刻,她们又找回了当年小渔村的感觉。

休渔的时候,妇女们就在家里织网,等待来年春天开海的时刻。婆婆不织网,只负责装网,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了。村里人都愿意把装网的活交给她,说她装的网质量好,让人放心。

装网是个技术活,像她这样的好手,村子里已经不多了,婆婆七十岁了,眼睛一点也不花,而当年那些姐妹们也都老了,已经看不清网眼,徒有一身好手艺却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婆婆就成了村里的宝,她说今年装的网有好几百张,手上没装完的网还有一百多张呢。

年轻人大多都已经出外打工去了,不再从事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活了,不知道不远的将来,这里还有没有人再出海打渔,那些渔船是不是要搁浅在城市的高楼之间。

坐在阳台上装网的婆婆

今年回乡,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在周围转了转,当年的全运会分会场已经变成了体育馆、游泳馆,周围还有博物馆、文化馆和学校。老公说博物馆的位置应该就是他家原来所在的位置,我说:“也不错,你家的房子变成了博物馆,也算值了,总比建了商场要好。”

春节期间,博物馆有展览,我们一家三口进去参观了一番。博物馆门前的雕像是当年镇守宁远古城的袁崇焕,看他威风凛凛地在马背上督战的英姿,仿佛回到了那段满城硝烟的历史。

宁远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始建于明宣德三年的宁远古城

明代的时候,宁远古城为边防重地,袁崇焕就驻兵在此地。天启六年(公元1626)1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13万围攻宁远城,被大炮轰至马下,身负重伤而败退。也是那段历史让人们记住了这座古城池。

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战乱浩劫,古城依然屹立在这里,这与当地百姓对古建筑的保护是分不开的,可见这里的民风淳朴,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馆内的展品多种多样,十分丰富,有古建筑沙盘、渔船模型、海底沉船打捞物品,当地古代居民生活情景再现等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了解了当地悠久的历史,以及渔业发展的兴衰。我终于明白了,渔民们一代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的不仅仅是出海打渔这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渔文化。

渔民们的举家搬迁,成就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他们没有怨言,默默地奉献,也许这就是渔人的品质吧。

博物馆门前的袁崇焕雕像

我们踱步到海边,大海已经开化了,岸边还有些许浮冰。距渔船的入海口不远的地方就是一个旅游景区,每到夏天,这里就会聚集成百上千的游客,在海边游泳嬉戏。打造一个以旅游为主的海边城市,是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而大海的这边,则是渔民们辛勤忙碌的场景,似乎与这座城市有些格格不入。城市在不断地扩大,周围的农村越来越少,一个接着一个地消失,但是渔民这个称号还在,只是他们都隐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就像一个个忍者,他们一直都在,而且从未离开。

游客们玩够了,会沿着海边行走,看到这边的渔船不免感到新鲜好奇,如若碰巧有渔船刚捕捞归来,游人们还可以顺路买一些活海鲜带回去。

总有海鲜在这里上岸,这里成了海鸥的聚集地,漫天的海鸥成群结队,时而俯冲,时而飞翔,生物间互相依赖生存。这里是一片净土,就像乌托邦。

一阵春风吹来,海水泛起了波澜,那是大自然的召唤,是啊,春节过后,渔人们又要出发了!

蓄势待发的渔船 活动GIF海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