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做妈妈》:孩子的前途就在妈妈的嘴里,你做对了吗?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话题:被父母骂到想自杀怎么办?点赞最多的答案看了让人非常心疼。
“考得那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你就是个废物!”
“你怎么这么笨呢?”
据某项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由此可见,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足以影响孩子的前途。那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用合适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呢?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山崎房一在多年来的教育经验中发现妈妈焦虑易怒的深层原因,结合开办“妈妈心理学讲座”的授课心得结集成一本书——《不急不吼做妈妈》。
在《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中,作者山崎房一引导妈妈缓解焦虑、发现唠叨易怒的深层动机、从根本上扭转情绪失控的育儿局面,并结合大量实例教你如何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一出版就是妈妈必读书,成为日本超人气畅销书,24年内重印多达137次
在生活中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如何用正确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一、妈妈焦虑易怒的原因
1、“打击才能成才”的固有观念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里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女孩在阳台上冲妈妈喊话:“为什么你一直在打击我?我这么努力,你都看不到。”
但是她妈妈在所有人面前冷冷回答了一句:“我是怕你飘了。”
在孩子不断的努力下,得到的不是妈妈的表扬,而是不断的打击,原因就是妈妈觉得打击才能成长。
不少妈妈都像这个妈妈一样,不管孩子做的好不好,最后都是打击,家长以为只有打击孩子才能努力,殊不知,这样却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2、母性期没有及时切换到女性期
在《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中,作者山崎房一提到一个科学概念:伴随着生育,女性会在女性和母性期进行切换。
在女性成长初期,我们都处于女性期,但是生下孩子进入哺乳期的女性会丢开“女性”的身份,裹上“母性”的外衣。
这时候的妈妈,在雌激素的分泌下,被上天赋予了母性和育儿本能,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妈妈们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而且具有舍身忘我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女性会再次从“母性”回归到“女性”,这时候的女性,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如果妈妈进入了女性期仍然无法割舍母性又会怎么样呢?
它会促使女性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品,无视孩子的人格,毫不客气地喋喋不休;当孩子表现自己意志的时候就会焦虑不安;无法用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家人等。
所以,妈妈们不用因为焦虑不安和唠叨易怒而自责,这也许只是身体的激素问题。
二、改变习惯性的唠叨和发怒
1、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
微博上曾经有个很热的话题:
人生有三个阶段:接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网友们一致表示,最难的就是第三个阶段: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父母和自己都是已经定型,折腾不动,自然心平气和接受是普通人的事实,但家长都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也是一张白纸,有无尽的未来。不逼着孩子成材成栋,总觉得人生白活了。
但是换个角度想,孩子的智力和天赋,是受父母基因决定的,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下了。
所以,千万不要做那种“自己是笨鸟嫌累不飞,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驮着他飞”的父母。
2、接纳真实的自己,停止喋喋不休
据观察,喋喋不休的妈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好人”而且以待人和善的外交型人才居多。这种人常常非常能忍耐,当面对不公平待遇或利益受损时,她们心生抱怨却默默忍耐。
但是她们会一直这样吗?她们表面看起来温柔体贴,但心中却堆积了无数不满,静静等待着爆发的瞬间。
所以,当她们做了妈妈,面对自己的“分身”孩子时,她们容易把郁结于心的怒火化成一股喋喋不休,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其实就是潜意识里对自己性格的不认可。
每个人都有性格的缺点优点,妈妈们更应该认清这个事实。全盘接纳包括缺点在内的真实的自己,不责怪自己。这样,才能接纳真实的孩子,而不是去攻击孩子的缺点。
三、从育儿中感受到快乐
女儿出生前几年一直身体不好,感冒发烧从来不断,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那时候做为新手妈妈的我,焦头烂额同时也偷偷想过:“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这么健康呢?”
直到孩子三岁的时候,春节大家要烧香拜佛,家人一个个磕头许愿,说的都是保佑女儿平安健康。轮到女儿了,她一边学着我们磕头的姿势一边认真地说:“还要保佑我妈妈。”
一瞬间泪目。突然就明白了那句“每个孩子都是上天妈妈的礼物。”
写在后面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妈妈的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也造就了孩子的前途。
读完《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我才发现,作者山崎房一是一位男士,所以他不光考虑了妈妈们的观点,也从爸爸们的角度给了我们合理的解决方案。
爸爸们都可以做得很好,妈妈们也一定会做得更好。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快乐了,你的孩子才会快乐;你接纳了自己,你的孩子才能学会爱自己;妈妈改变,孩子就一定会改变。
从来没有哪本书看完就立马能解决问题,但是只要有一点启发就足够了,愿你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优秀的妈妈,养育有前途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