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信仰?答案早已在历史长河之中

2024-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吕小汪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认同感的!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鲜有凝聚力的!!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讲到历史,《史记》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提到《史记》,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就是鲁迅先生那一句

“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史记》受到非议的多的也是这一点,许多人批判,史书不应该带有极大的文学色彩,字里行间,甚至能看出很多太史公个人感情色彩;

不过史书到底该不该有文学色彩呢?

争论的最大问题也就在这里了,小汪认为史记至今流传几千年,观者无数,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历代皆有从中受益者,这已经足以证明《史记》的成功,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是极大的。

为什么说史记是一本伟大的史书和文学作品?

因为太史公不是在单纯的记录历史人物,而是在其中刻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几页纸,人物的性格形象,功绩明明白白的写得清清楚楚!

啥叫纪传体史书?顾名思义给一个个人物立传的!

试问一下,如果太史公只是一句一句的流水线般的,记录一个一个人物的功劳,和事迹,想必没有几个人会去认真的读!如果有人看过后世肆意篡改的史书想来就更会理解这一点

现在许多的营销号动辄攻击太史公对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记录有问题,但是,他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对两人的功劳记录是非常详细的。正因如此,今人才能领略当年卫霍的风采,那是何等的光芒万丈

不否认这里夹杂着私心,但是私心何曾更改史书的本质,是非曲直太史公对这两尊名将至少是不做评价的,有人说把两人写到了佞幸列传里,但是司马迁也给了解释:

“然颇用材能自进。”

就好比你写议论文,有一种手法叫欲扬先抑,好的总得有坏的衬托是不是?

甚至如果你真的仔细观看过这一篇之后,你就会发现太史公不但没黑卫青霍去病,还在传中为卫青说话了,骂了那些阿谀奉承的朝官。

而且就算是用来“春秋笔法”也是骂的汉武帝制定的法律过于严苛(太史公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卫将军骠骑列传》最后列举了那些抗匈奴有功的将领及其后代的归宿...基本就没有善终的。卫青后代都被贬为民,霍去病绝后,不去说汉武帝还把脏水泼太史公头上!不知道怎么想的

小汪幼时亦曾读史记,年纪小,往往不得甚解,只是懵懵懂懂的看故事,但从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一直看到,“生不五鼎食,死必五鼎烹”的主父偃,描述之生动形象,人物鲜活,好似他们就在眼前。自幼时起便勾起了小汪对历史的兴趣,这不得不说是太史公之功。

真就推荐去看一遍史记,绝对不会无趣。

许多小说的套路里边都看得到~范睢那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伍子胥典型的被灭门复仇流,苏秦这是典型的穷小子逆袭打脸流,张仪这就是权谋流,吕不韦那叫策略经营流,项羽那叫战神归来……文学价值便在这一个个人物丰满的形象中体现了出来!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

那是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还有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霸王的悲情,如果文章不曾带有感情,后世之人如何去领略这些昔日华夏人杰天骄的时代风采,绝代风华?

相信百多年前鲁迅先生想来也曾在观看之后,深受触动,心念百转轮回之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便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由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于一家之言!

这不正是史记的魅力所在!!!

但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去想了,文学色彩虽然使史书里的人物、事件更加饱满,形象更加丰富,但是文学色彩毕竟是个人来描述了,是不是有失于史书的公允?

这样思考的人,看到卫将军骠骑列传缺乏文学色彩,就会觉得太史公非议两人。李将军列传文学色彩浓厚,所以司马迁就藏了私心……

先臆想了一个结果,然后再去寻找各种理由去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否您的出发点已经错了呢

就好比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观点看来,只要史书中记载的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便是史学家所恶意撰改

这些人往往一提起隋炀帝,口中必称千古一帝,乃是被史家,被李世民恶意抹黑了。

一提起刘禅,就是刘禅天资聪慧,简直就是圣君,显得好像投降不是他自己主动投的一样。

一讲起赵括,简直是罕见的战神,把白起50万大军杀了一半,各种人云亦云,莫名其妙。

更有甚者是,想都没想,书都没看,只信营销号,被洗脑而不自知……并且为表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往往还要来扯上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

试问,没有书你可以信什么?穿越千年去观看历史?

这里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

“想得太多,读的太少。”

评价历史总归是要以一个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对于历史人物自然也要放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

昔年太史公为编辑史记,奔行万里,只为探寻真相,在力所能及之下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身受牢狱之灾,身受宫刑,不改其志。反而提笔写下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太史公本也只是一个凡人呀,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但是那一刻的他,早已不再是为自己而活,是华夏人杰天骄的精神激励着他,

“当为往圣继绝学,当为万世开太平”

太史公纵有才,不过一凡人,无法跳出自身历史之局限。这难道不是常理嘛,

《史记》对历史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太多太大,纵然其中仍不乏史实谬误之处,不乏个人情感的强烈倾向,但仍掩盖不了它巨大的开创性。

首先它创造了纪传体通史体例。

将人物从编年体的繁杂中摘出来,将人的一生清晰描述。不仅突出了人在历史事件中的主导作用,也更能让后人有所感悟。这一体例后来成为历代修史的传统,开创了“二十四史”的开篇。

其次强化甚至开始固化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

虽然我对其叙述吴越、百越、西南夷、匈奴等皆为上古帝王后裔的说法不认同,但他将从春秋战国时出现的“诸夏”、“华夏”的文化认同,用血脉的方式进行论证,从现在层面固化了炎黄子孙的认同,对后世的民族融合在理论层面打下了基础。

最后是修史的传统。

延续了孔子修《春秋》,更是对过去3000年历史的总结,形成了完整的华夏文明的历史脉络,后世历代便是从司马迁的最后结束点接续下去,最终一代代成就了我国最完备的历史体系。

从历史中我们能照见过去,能穿梭古今,能经世致用,能明得失,历史代替了宗教,有许多外国人不理解,觉得中国为什么不信上帝?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信仰?

他们不明白,他们怎么会明白!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无数人杰,激励着我们,奋发而前,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意难平,是历史啊!!!

历史早以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信仰之源。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可以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这是一件幸事!!!

中国人在书中所记叙的英雄往往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公道”二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