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散文简友广场

温暖六班俩大姐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梦里追月
温暖六班俩大姐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的人大概都知道,在之后那个特殊年代里,大专院校里的专业均以“连”作后赘,班、组则以“排、班”作区分,我们组就称之为文艺连二排六班。

在六班八个女生当中,副班长郭含姣和樊绿元俩个年纪稍长,班里其他六个女生就像她俩的妹妹一样,成天围着她俩转,其他几个像我一样年纪略小的男生,也把她俩视为大姐而尊敬有加。

她俩之所以能够得到班里这些小的们推崇和尊重,除了年纪稍大更懂事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她俩重感情,会疼人,时时处处关心帮助这些小的们,此等人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那就亳不奇怪了。

温暖六班俩大姐

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个时候学校吃饭是分席制,即八个人一台。不知道是老师有意还是巧合,班里八男️八女十️六个同学正好分成四男四女各一台。

陈远生、我等四个男生与樊绿元、郭含姣、夏钟妹等四个女生在一台。

我们四个男生都来自农村,身体壮饭量大。说是每人每餐一钵饭定量四两米,充其量也就三两左右。菜又不多,油水更少,每餐还没到开饭时间,就饥肠辘辘。

刚开始女同学们对此并没在意,时间一长她们察觉到了我们真的是不够吃。

平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八个人同时一起进餐,饭各用各的,两、三钵菜则是大家共同吃。有一天的晚餐,我们几个去得晚一些,女同学们吃完都走了。发现剩下的四钵米饭比往餐多了近四近分之一钵的分量,菜也看起来蛮多。

开始我们谁都没有追问个究竟,直到某天的晚餐,因为肚子饥了,其他三个男生都还在教室,我忍不住提早了几分钟去了食堂,看见郭含姣和樊禄元俩人正在桌边处分饭菜。

走到餐桌前一看,跟往餐一样,其中四钵饭菜的分量与另外四钵明显不一样,我感到疑惑就上前询问,她俩笑而不答。我隐隐约约似乎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我问:“这样你们也不够吃呀?”郭含姣头也不抬,忙着往我们钵里添菜,说:“够了,你看,我脸圆腿粗的,再胖下去就真的成猪了”

樊禄元背着手站在一旁,瞥了我一眼,连忙紧接着话题像是话中有话:“是是是,我也肥,万一肚子饿我可以回家里加餐呀”!说得煞有其事。

过了几天我们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委,是这些女同学听到我们几个说饭不够吃,经常喊肚子饿心痛不巳,就一起商量着每餐给我们匀些饭,再让我们多吃一点菜,帮助减轻一点饥饿感。

每个星期三、六晚上有个小加餐,有个带荤的菜,菜的份量会稍多一些。这个时候我们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筷子在菜钵中不停地起起落落,而且先尽挑拣肉吃了再说;而女同学却显得格外斯文,很少挟肉,蔬菜也要比我们少吃许多。

郭含姣也来自农村,人高大壮实,饭量自然不会小。她和樊禄元“要减肥少吃点”的说辞,是想要我们心安理得接受她们匀出的饭,多吃一点菜而硬生出来的所谓理由。从那时开始,这特殊的待遇几乎没有中断过,直到毕业离校。

温暖六班俩大姐

樊禄元家住赣州城里,父亲是长征干部,当时赣南供电局的局长。母亲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是她从来不摆干部子女架子,平时平易近人大大咧咧,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一开始我不是很乐意跟她打交道。因为她喜欢拿我说的普通话带有地方口音的事出来找乐。

有一次,她和卢和全在排练一个对口词,叫我帮忙在一边念几句旁白。记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他到生产队开会去了!”

我们老家是“xni”与“sheng”不分,“生”习惯读成“xni”。我念一次她便前仰后合地笑一次,还硬是要我多念几次,气得我当时抜腿就走。因为这事我几天不愿意跟她说话。

没想到她对我的反应不但一点也不计较,反而笑嘻嘻的今天塞给我几颗糖,明天从家里带给我两个大馒头。这个时候我这才醒悟,她那不是存心嘲笑我,而是觉得好玩笑笑而已。

从此以后我和她越走越近,她也诚心把我当亲弟弟相待。我和同铺的郭卫东没少受邀去她家里去“揩油水”,打牙祭。那时候对此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却特别感动。因为她愿意把我这个农村孩子带进家门,说明她不另眼看人。再说她家也兄弟姐妹七、八个,生活负担不轻,没有真正的仁爱之心是不可能有如此举动的。

郭含姣外表慈眉善目脸带微笑,加上她身上农村人所特有的淳朴、热心的秉性,把比她年纪更小同学俨然看作是自己的小弟小妹。当时年纪恐怕只有十五、六岁,生性胆小,操满口让人难以听懂的宁都话的赖小青,跟郭含姣形影不离,受到郭含姣更多关心照顾自然不在话下。

另外一件事也令我记忆尤新。那就是郭含姣基本上包揽了班上男生所有缝缝补补一类的针线活。记得叶善初一件夏季穿的白色针织背心,右边腰部裂开了巴掌长一段的线缝,换洗几回都还没有缝上。有一天在浴室出来的路上,郭含姣直接从叶善初的脸盆中拿走了那件背心,洗好将裂缝缝好,第二天送到宿舍叶善初手中。

温暖六班俩大姐

上面所说的几件事情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似乎都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因为他们不知道饭不够吃是一种什么滋味;那个年代的男生要自己穿针引线,缝缝补补是件何等棘手难堪的事情。假如你没有一颗善良淳朴又乐以助人的心,谁会愿意理这闲事,操这份闲心!

本来就团结融洽,一团和气的六班,加上俩个大姐平常热心善良的种种举动,让人感受到六班这个集体更加可亲、温暖。

时间过得真快,往日年轻、充满活力的大姐,转眼之间已经变成满头银发的老人。令人欣慰的是她们今天仍然那么开朗乐观活泼健谈。更要感谢上苍,赐予俩位大姐美满的家庭,享受着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温暖”……其他班的同学们,可不可以把当年关于你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期待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