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种生活状态
通过观察自己最近的状态,再加上回顾以前的点点滴滴,总结出自己的生活中,有以下四种反反复复不同的状态:
一,焦虑的状态
总觉得心中有很多事情没做,做什么都感觉安定不下来。
想到许多事得做,就痛苦万分,而理不出该做哪一件才对?
感觉做哪一件时都急躁,无法沉浸,做这件事想着那件事。
晚上不愿入睡。
心中再与所见所闻、所想的优秀、成功人物一对比,整个人就陷入颓废模式。
初期焦虑,为了实现目标焦虑,有些奋斗倾向,连看剧也定不下来去看,没心情。但到焦虑过度实在痛苦,就易转向逃避与放纵状态。
二,专注享受当下的状态
能安定地做好当下的事,做什么都很享受,沉浸在其中,做什么事情都能感受到与当下的完美结合。
写作的时候爆发灵感,,锻炼的时候爆发肌肉感,教育孩子的时候充满耐心,有引导的魅力。
感觉充满力量,对未来有信心,相信自己。
但在专注状态下,若沉浸于事情中,忽略了时势,意念走向太执着,就容易走向偏执地沉浸状态,最后走向逃避状态。或直接因过度消耗精力,走向放纵逃避状态。
三,放纵与逃避状态
破罐子破摔的感受,今朝有酒今朝醉,追剧,吃吃吃,买买买,沉迷在多巴胺刺激中。
精力、睡眠、体能因放纵耗损严重,但神经仍很兴奋,感官感受不到累,一天睡四五个小时,白天都不困,长时段保持兴奋状态。
放纵到一定程度,一定时间段,超过理性极限后,开始痛定思痛,悔过,又开始思考现状。
于是进入焦虑状态。不知道该干什么,到底什么是目标?
焦虑状态时是分水岭。一旦掌握循序渐进门道,顺利养成习惯会走向专注状态。
但若不了解发展规律,开始过度打鸡血,设目标,会进入第四种偏执沉浸状态,然后又回归放纵逃避。)
四,沉浸执着、偏执的状态
意志力太强, 用劲过度,做一件事能坐几个小时不停歇,还想继续做,脑子出不来,身体出不来,沉浸的特别厉害。
以至于,造成在其他时刻,生活变得混乱,家务不想干,孩子不想管。
一段时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精力充沛,意志力强大,自控力强,目标意识很强,但是其他方面全部意识管不了。
这种状态持续久了,意志力消耗巨大,执行力消耗大,开始变得有些困倦,再加上生活上其它事项的失控,刺激微弱的意志力,到达一定极限,意志力怠尽后,陷入逃避放纵模式。
这样看,唯有专注状态是最有力量的。
五、无意义感、空虚的状态
有时不时又进入了一个想吃和追剧状态。这时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吃饱了还想吃?那种吃的欲望从何而来?放纵自己的欲望和任意而行之后,大脑空下来,就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强烈的无意义感袭击身心。
对生命的怀疑,无意义感,没有动力,让人觉得很空虚怀疑,这似乎是生命的最极端状态,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情况?为何无意义?
是人放纵自己的欲望之后,让生活完全被欲望掌控,生命的状态脱离了原来生活的目标轨道,当一切行为与曾经的目标没有关系时,再一停下来,整个人就只有无意义感。
也就是放纵欲望是主因。无意义感是因为丢失了曾经的目标和志向,也就是失志,没了志向。
而为什么人会有欲望难填,欲望又是从何而起的呢?很可能就是心中失志,丢失了矢志不渝的精神。
所以一切的根源,欲起,放纵,空虚、无意义感,都来源于“志”,即目标的丢失、偏离。
志,心之,内心的趋向为志,志向,志气,意愿,目标,理想,追求。
先有些许部分"失志",便会有欲望趁虚而入的机会。放纵后,便完全失志了,志空,也就有了空虚,无意义感。
越来越发现有很多很熟的古话,以前不太当回事的,现在听来就是非常有价值,特别宝贵的字眼,像关于志的:
“矢志不移,笃行不怠” -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没有志向,就完全被欲望左右了。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 欲一旦放纵,就会导致失志,而志一旦过于满足,就会使欲望趁入,以致失志。
关于欲望的理解:
“欲是欠的,所以谷欠为欲。欠的像山谷一样大,才有欲壑难填。有了山谷一样大的欠,于是四处寻找,填补叫做望。
不欠哪来的欲,没欲又哪来的望?有了欲,就容易望,望是为了填补自己缺的。
望者,妄。做企业,赚钱,赚名声,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些都是欲望。
志向不仅仅是个人欲望,除了个人的欲还有为他人、家庭、家族等的志,这些会有一个方向或指向,这个叫做志向。能达到这个层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比志更高级的,叫做性。心田里原来就有的,不是后来生的那些杂草。所谓明心见性,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欲望,然后学会消除这些欲望,把这些欲望一层一层的去掉以后,慢慢的就露出来的那片被层层欲望包裹的心田,也自然就看到了心田上原来的那颗草,正所谓,天命谓之性。此心既明,此性自见。 - 知乎”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