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25岁有个七年之约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有的人25岁就死了,等到75岁才埋葬。”
一直以来这句话都警醒着我,不要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要循着梦想的轨迹去发现生活的无限种可能,要让今天比昨天过得更精彩。
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吗?”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必须要经过至少一万个小时的锤炼。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以后想要做什么时,我一脸茫然。我相信有很多大学生和我一样,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可是又找不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对未来迷茫又惶恐,纠结于到底是坚持最初的梦想还是选择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
朋友问我:“你现在18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想象以下7年后你在做什么?”
我愣了一下,一时还真想不出答案。
然后他笑了笑,又问我:“那你告诉我,你最希望7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最希望未来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先别着急着回答,想清楚之后再告诉我答案。“
我沉思了几分钟,倾听内心的声音,开始告诉他我的答案:“第一,我想成为一名作家,能够靠文字养活自己,用文字记录生活。第二,我想成为一名经济独立的自由职业者,闲暇时去世界各地旅行。“
朋友说:“你确定吗?“
我点了点头。
朋友说:“那好,既然你如此肯定,也如此渴望过上这样的生活,那我们把时间倒过来,7年后的你已经是一名作家,拥有自己的作品,并且经济独立,能够随时提着行李去世界各地旅行。那现在,你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一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两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三年后的你离梦想还有多少距离?既然7年就是一个期限,那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每一天都比前一天离梦想更近一步呢?”
我恍然大悟,笑着说:"那我现在应该多读书,坚持每天写作。一年后我至少要保证自己拥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两年后我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在自媒体平台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三年后我已经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部作品……”
朋友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给梦想规定一个期限,就不会觉得那么迷茫。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个7年,而你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未来的7年正是追梦的最好时期。所以,想清楚现阶段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要再如此迷茫的活着了。”
从那以后,每当我困惑时,我会静下心来问我自己:七年之后你“最希望”看到自己是什么模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
他们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达成,成为行业专业人士,有很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
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或下层,尽管能够安稳地生活,但是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27%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得十分不如意,不断抱怨社会和他人,经常失业,家庭也不幸福。
其实,他们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有一些人知道自己25年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另一部分并不清楚。
不要再觉得成功的路上很拥挤,如果每天5小时,你是用来刷剧,聊天,上网,打游戏,那么7年之后你必然只是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感叹如果当初我再努力一点点,现在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可惜没有如果,人生没有重来。
生命中的下一个7年,下一个10000个小时,你准备怎么过?你有想好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