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47迟到的原因-1

2024-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放下皆得

迟到的原因

元代很短,但是文化的话题不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涌现了一种辉煌的文化。一涌现才发现这种文化在中国是迟到了,而且迟到的时间很长,有1000多年。

这迟到的文化就是中国戏剧。

古希腊早在2500年前就有了永垂史册的悲剧,古印度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充分成熟的梵剧。中国本来在文化上什么也不缺,怎么就独独缺了戏剧。

不仅孔子孟子没看过戏,屈原曹操没看过戏,而且李白杜甫也没有看过戏,这实在太说过去了。

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戏剧的有无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事。

一般的艺术要么动用视觉,像绘画和雕塑,要么动用听觉,像歌唱和奏乐,要么动用符号表述,像故事和诗歌,而戏剧却把它们全都包罗、中和、交融了。这就是说,把人们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思维系统全都调动起来了,让人不再是一个片段的人,而是一个完整的人进入审美。这不仅是艺术史上的大事,也是人类史上的大事。

而且戏剧的审美也是一种群体审美,因此一个个完整的个人又扩大为社会群体,无数观众在同一个时间里与创作者进行着及时反馈。世道人心必现无疑。有时甚至以群情激昂的声势显示文明的步履。

这样的盛事、好事、大事居然长期与中国无缘。不管怎么说,这都太让人纳闷了。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中国戏剧迟到1000多年是出于这两个原因:一,中国人在生活上的泛戏剧化。二,中国人在精神上的非戏剧化。民众是习惯被引领的,引领者大多是儒者、名士、君子。

君子在生活上的泛戏剧化,是指礼仪。孔子为礼仪的全面复兴奔波了一辈子,结果中国也常常被称为礼仪之邦。说起来礼仪实在太复杂了,那是一整套城市化的拟态表演,重服饰、身段、动作、步态、声音、表情都进入了一系列虚拟仪式,并在仪式中夸张渲染固化。简单说来,他们必须处处表演,时时演戏,程式化的拟态表演其实也就是戏剧的基本特征。这一来,戏剧艺术立身的界限就模糊了。用美学语言讲,戏剧美在没有凝聚之前就四处散落,因此也难以凝聚了。如果要做一个通俗的比喻,那就像一个成天在吃大量零食的人,已经失去了对正餐的向往。直到今天仍然满眼可见戏剧表演的零食,从官场作态到泼妇闹街,都生动极了。

戏剧的正餐应该包含比较激烈的矛盾对立和情节冲突,但在这一点上,君子们又不配合了。君子要求温良恭俭让,要求和为贵,这就从根本上贬斥了戏剧冲突,当冲突无可避免地出现,君子又要求用中庸、节制、互敬的方法来处理,这显然又构不成戏剧冲突所必须的尖锐紧张。希腊悲剧中那种撕肝裂胆的呼号,怒不可遏的主奏,惊心动魄的遭遇,扣人心弦的故事,都不符合儒家的精神规范。在精神规范上,儒家君子必须处于非戏剧化状态。

所以生活上的泛戏剧化和精神上的非戏剧化,从两方面阻止了戏剧的产生和发展。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说,这地方处处演戏,又处处没戏,戏剧就不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