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感思行60——《中庸》第十九章践其位,行其礼
见
《中庸》第十九章,今天的内容是上一章的一个延续。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百度百科译文:
孔子说:“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啊!守孝道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承先人未完的功业。在春秋两季,修缮祖上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祭祀服饰,贡献应时的食品。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贵贱,按职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贤与不贤;敬酒时晚辈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黑白次序坐,这样就使老少有次序。站在应该站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侍奉亡故的人如同侍奉现存的人,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郊社祭礼。是用于侍奉上天的。庙宇的祭礼,是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礼,大祭小祭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如同看手掌一样容易吧!
感
这一段文字中,主要讨论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在这里为什么用“达孝”,而不用“大孝”?
在前几章中,我们讨论过生命的平等。舜帝大孝,他尊重生命,善待家人及百姓。
如果你真正了解过那段历史的话,你会看到,商灭周兴是两个民族政权的交替,这就难免会伤及无辜。所以说“武王、周公”的孝,是达孝,“知之者,但未必行孝,因为是杀无辜而得天下。”
第二件事,宗庙之礼。
千百年来,中国人树立了一个“光宗耀祖”的理念。这个理念怎么提现呢?就是人一旦有了成就,就要重修祖庙,祖坟。这样的事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必是嫡子嫡孙才行。嫡子嫡孙居住在祖宅,就有责任修缮祖庙祖坟。
宗庙之礼的制度叫昭穆制。就是父子、长幼、亲疏、远近之序。
我们一条一条来说。
①序爵。
主祭,嫡子嫡孙,不序爵。陪祭,则按官位高低排列。
②序事。
看活人办事,看每个人的办事能力来辨别先能。
③敬酒。
在下位的向长辈敬酒,不分高低,一个一个的敬,这叫孩子喝。
④燕毛,序齿。
宴席,要看头发的颜色入座,不可以乱坐。排位时看年龄,有伦有序。
这里的每一件事都要按部就班。这是对祖先的尊重。“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就连时令鲜果也要先供再食。我们古人认为,在天上一天在地上一月,我们初一十五给祖先献上祭品,就等于我们在人间的一日两餐。古人的饭时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我们现代人讲究一日三餐两点,再来个宵夜啥的,古人吃饭就是标准的一日两餐。
第三件事,郊社之礼。
郊天祭地,这是王礼。北京有天坛、地坛。这是皇帝祭天和祭地的场所。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可见,在耶稣诞生之前我们祖先就已经开始用“上帝”一词了,生命之本元便是上帝,以配祖先。《荀子·礼论》中讲:“礼有三本:天地着,生之本也;祖先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在这里要明确两个概念:
①禘祭,是五年一次的大祭。
②尝祭,是秋祭,丰收后请祖先尝尝鲜。四时之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当我们懂得了祭祀,祭礼的要义,治国就如同看手掌心,那么容易清楚。
思
我们中国是一个祭政合一的国家,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忘本啊!我们敬重祖先,祖先的遗德,为我们开创了康庄大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祭祀大典庄严异常,目的就是借天地祖先的力量,净化参与者的心灵。
一个文明的延续,是一种星星之火的传递,可以燎原。
这是一种精神的继承,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是一副责任的重担,承袭家族的兴衰,民族的大义;
“孝”是通道,“祭祀”这是通道上的润滑剂。在祭祀的过程中反省,忏悔自己有过失的行为,找到弥补过失的方法。修正自己前行中的方向。
礼仪之邦并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祭祀在于心诚,而并非浮于表面,摆样子。
我们现代人也开始兴复一些祭祀的礼仪。比如说祭孔,好不好,好!但是我们要知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只是走走形式,看看热闹,还不如不做。
行
我们古人做事还是非常认真的,讲究诚心,诚意。这是我在这一章所体会到的。做事并不是为了做而去做,敷衍于世。而做是为了能通达大道,达乎于天地。
我们虽没有这么高的悟性,可我们可以试着做好每一件事,全身心的投入。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只要惺惺念念的想着这一件事情,我想没有做不好的道理。
凡事都有规则可讲,按部就班,不急不躁。不逾矩便是最直接,最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