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乡愁,都将魂归故里 ——写在余光中逝世5周年(2)
3
一首《乡愁》让无数内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乡愁诗人”的符号也遮蔽了余光中。那么,在《乡愁》之外,他是什么模样?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在台湾岛内,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
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
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后来,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最终使得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
2009年,余光中先生参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化讲坛,发表演讲《爱护我们的母语》,他说:
“我们也不能说那么久(几千年)以前的语言文字一定就是文言文,中国的诗词曲虽然年代很久,可是根本就透明如白话。
苏东坡的《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大部分人也都能读得懂。所以到了现在,古代的一些名句都变成成语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雪泥鸿爪’、‘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一位作家的好句子变成了后人的成语,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化遗产。”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能以使用中文为幸。”
一生将中国文字视为知己,余光中先生的这句话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4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绝色》
余光中称范我存为“范咪咪”,初交往时,余光中从未问过表妹的真名——收信人上写的竟是表妹的小名:范咪咪。
爱上一个诗人,或被诗人爱上,是件幸福事。诗人爱为心上人写美丽的深情的诗句。但,和诗人相爱,一起生活,并非满满的尽是欢乐。
柴米油盐,哪一样不是生活中琐碎又必须操心的小事。所幸,“包容”是他们婚姻中最必不可少的品质。
“她的优点很多,”余光中说,“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范我存说:“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2006年,余光中曾在杜甫草堂主持过一场分享会。当时,他正深情地朗诵着《乡愁》这首小诗。
突然,他顿住了,抬起头来问:“我的新娘在哪里?”
话音刚落,不远处一个声音响起:“在这儿呢!”只见范我存缓缓起身,徐步走来。
他们在舞台上,大大方方地秀了场恩爱。
年少相识,他们将青丝熬成了白发,相伴六十余年,他们深情不断,情谊不减。
也让世人,醉倒在他们的浪漫和缱绻里。
5
余光中曾说:“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他的去世,让这世上高级而且有趣的人又少了一位。
斯人已去,但他那些留存于、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值得细细品读,让你读懂生活的真谛,重新认识当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