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书读书观古望今

欧洲的暴力是真的衰落,还是认怂了?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45人  削寒

之前看阅兵式的时候,总是很感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阅兵真是完爆其他国家的“散兵游勇”,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那阅兵堪比民兵出操(不是歧视预备役,只是打个比方)。当年的列强们,现在怎么没有了风采呢?

往大了说,是国际秩序的不断规范,少了很多恃强临弱;往中了说,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谁还研究暴力解决问题啊;往小了说,各国人民本来就是有着深厚友谊的,大家又没什么仇。但,真的是这样吗?欧洲真的就自然而然的放弃了暴力?战事不断、侵略不断的各大“帝国”真的就在军事上衰落了?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看了本深入探讨欧洲暴力问题的书——《暴力的衰落》——战争与和平,现代欧洲的转型。这本书从文化、国家、民众、战争等维度,展示了欧洲从一个暴力恒生的大陆转换成平民社会的过程。

作者詹姆斯·希恩是美国人,斯坦福大学人文和历史学教授,专门研究德国和欧洲历史。在这本《暴力的衰落》中,他用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展示了欧洲的巨大变迁。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书中的内容:

其实说起欧洲历史虽不像说我们自己历史那样信手拈来,但或多或少也都知道点儿,毕竟现在世界的主流文化是受欧洲影响的。但是真较真的看看欧洲的一幕幕,还真是血泪沧桑,每一步都是打出来的,而且打来打去是家常便饭。

国家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这对于欧洲现在的格局来说很能说明问题。欧洲从古希腊文明开始,就没有什么国家感,都是城邦、种族、家族之间在角力。这也奠定了暴力的根源,想解决问题就得打。于是暴力思维就根植在各个民族的内心,直到一个强权征服了其他各方,才能有个短暂和平。可惜这些强权往往都会随着强人的陨落而消亡,接着到来的,依然是不断的战乱。

这个局面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都在持续,不断的打打打。最终,一战让不断蓄积的暴力集中爆发了出来。战前,人们在战争与和平间徘徊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用战争解决问题,用战争划定国家版图。在伴随着各种革命洗礼的欧洲,各个国家间彼此都虎视眈眈,各怀鬼胎。最终,这些暴力因子,用一场最惨烈的战争呈现了出来。但是一战打完以后,欧洲人有些蒙了,因为太惨了,人都要打没了(欧洲人口本来就少,但是打仗是不含糊的)。

承受不起的战争灾难,让欧洲人开始犹豫,对暴力有了顾忌。但是一战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由于战后的分赃不均和欺凌战败国(德国),导致了法西斯势力的爆发。所以在短短20年后,希特勒让所有欧洲人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代价。细节就不说了,总之结果是让欧洲人彻底的陷入了暴力恐惧症。

而且,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的强大武力,也让欧洲放弃了暴力倾向。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微妙,其实并不是多么不想保持暴力优势,而是以欧洲国家的能力,已经没办法再把事情闹大了,谁让他们始终无法形成统一合力呢。什么北约、欧盟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各个国家之间依然是勾心斗角。所以我觉得,掀不起浪,是暴力衰落的无奈之举。

各种遗留问题的始作俑者,这是欧洲人躲不开的标签,他们在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上都有责任。《暴力的衰落》中只说了巴尔干地区和一些非洲国家,其实在印度、在南美、在中东……都受到了欧洲的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解释,本身欧洲就是一个分裂的打来打去的状态。最后当他们不能维持暴力的时候,也在曾经的殖民地区制造了同样的混乱。

有一个叫劳伦斯的英国人,曾经想努力在一战后促成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但是最终阿拉伯的走向是被那些谈判桌上的政客操纵,推向了不可知的方向。随后面对一些无法控制的局面,包括像恐怖主义这样的威胁,欧洲国家也显得很无力,这并不是欧洲的作风,而是欧洲在暴力能力丧失后的自暴自弃。

很显然,以上的分析很多是我个人的看法,并不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希恩的看法是暴力的衰落是欧洲政治和民意的走向,但我觉得,欧洲现在暴力的衰落,恰恰是曾经暴力的过度膨胀导致的崩溃。

很多人说中国人在明朝就已经到了非洲,但是只做了些赔钱赚吆喝的事儿(先不说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的本质目的);再看看人家欧洲,一路打一路杀,弄了多少殖民地。这是和平与暴力的区别,也是深刻的文化和政治的映射。现在的世界秩序看似来自欧洲,但未来真正稳定的世界秩序绝不会是当初的暴力先行。

所以当从西方视角看待欧洲暴力衰落的时候,可能有很多对暴力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但是从我的视角看来,和平本来就在那里。只是欧洲曾经觉得暴力好使,就用了;现在他们发现暴力不灵,就怂了。

欧洲大变革:《暴力的衰落》

——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