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正确地“转行”?

2018-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大胯
image

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很“有趣”但挺残酷的事实是:

但是,经常被大多数人误解的是:

事实上,“转行”的准确定义是: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究竟怎么样正确地“转行”?


正文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些未曾实现但魂牵梦萦的职业梦想。

比如,你可能曾经想成为一名画家、作家、旅行家、音乐家,或者想成为一名企业家……

很多人都有“转行”的想法,但是每当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

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的是,这些因素就是这么明晃晃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因素看起来真的非常强大。

就好像是: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就会发现: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

按照这个逻辑深挖下去,就意味着:

决定我们要不要转行的因素根本不是现状的压力或者我们现在拥有的技能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就能够得出转行的两层逻辑。

第一层的逻辑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大多数人整天思考的是:

这是绝大多数人最常见的转行的思考逻辑,在他们的思维中:“转行”和“换工作”是一个意思。

比如教师行业,他们最经常做的“转行”就是从这个学校的教师变成了另一个学校的教师

第二层的逻辑就上升了一个维度,他们整天思考的是:

他们的转行就不太会被具体的岗位和工作所限制。

比如,还是教师行业,他们就能够很轻松地从“教师”转行为“作家”。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

在别人看来,他们的岗位在变化,但对他们而言,自己从事的是同一件事情。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来思考,就能够很顺利地挣脱传统观念和表面价值的束缚,从而找到自己的底层价值观。

比如,再遇到下面这些看似“奇葩”的转行就一点也不会觉得奇葩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一个也许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我们的身体里不仅仅只有一个“自我”:“真实的自我”“可能的自我”

但是,很多人都会费尽心思去找寻那个“真实的自我”,甚至还为此曾经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这就是传统思维导致的职业规划误区。

事实上:

“真实的自我”可能并不存在

它并不是一个已有的模式放在那里,让你去把它挖掘出来。而是:

像一个泥胚一样,通过不断打磨雕刻出来的。

比如:你现在所认为的“真实的自我”和你小学时候所认为的“真实的自我”是完全一样的么?

大部分人都会说:不是。

那么,你又怎么能够确定20年后的“真实的自我”和现在的“真实的自我”是一样的呢?

所以,结论就呼之欲出了:


写在最后的话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当我们在决定“转行”的时候:

大多数人转行考虑的是:

有没有现在?

而我们转行需要考虑的是:

不仅要有现在,还要有未来

祝近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