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打磨实战
4.22下午起点学院邀请了几位大咖,做了一场线下活动。文彬老师文质彬彬的把全场撩了,技术出身的萌神郭凡老师现场圈了一大批女粉丝,两位女嘉宾的气场也是收放自如,接近4小时的分享离去的人竟是寥寥。感谢起点学院,得幸参加一场如此优质的活动。
嘉宾介绍
四位嘉宾分享主题不一样:王晨“用匠心打造情绪内容产品”,郭凡“Facebook广告的一些事”,何文彬“成为最优秀的你”,李汪“跳出产品看产品”。但牛人的思维都是一致的,这次将从自己get 到的点,把四位嘉宾的分享串起来。
一.认识你自己
文彬老师开场便抛出了这个哲学问题在腾讯呆了11年的文彬老师,真的做吐了。所以便开始思考这一个哲学问题,人这一生该怎么渡过?
对于文彬老师,他的选择是退出腾讯,开始做讲师、教练,在另一个维度上去体验生活。他服务过 4个BG,做过 4 个岗位,个人独立撰写 14项专利,我想他面对这一问题时相对来说选择会更多一些,更从容一些。
个人价值与自我定位贯穿了我们一生,王晨在问答环节,给出了一个相似的答案,不要给自己设限,多尝试,多经历。
其他两位嘉宾经历同样丰富:郭凡从技术转到做商业广告分析,李汪从品牌营销转到做硬件。
认识自己好比成功,不是一条连贯到底的直线,更多的是,兜兜转转、曲曲折折的曲线。
文彬老师腾讯工作11年还在纠结的问题,对于我来说,现有的挫折、迷茫亦是一个很正常的经历。不要太急,慢慢来。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西方古典哲学,认识你自己一直是哲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倡导“不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这个考察即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探寻的是人的终极意义。
这在哲学上亦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陷于迷茫时不用太过恐慌,毕竟要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够深刻时,情绪便易波动。而情绪、心理上的问题,将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
二.情绪管理
王晨老师做的便是情绪内容服务,她师从的国际情绪大师Tom Stone 同时也是比尔盖茨的情绪教练。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世界首富尚且如次关注情绪上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平时的惰性,懒癌发作其实很大程度上跟自己的情绪有关,所以一些传统时间管理工具to do list,优先级,番茄工作法,碎片化时间等方法论层面的东西没有太大的意义。回归到最根本的是,自己是否对事情有清楚的认知,然后根据这个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一旦开始了,再是方法论层面。文彬老师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大法则某种程度上也是从调整情绪出发:
1.对时间有个正确的认知,花时间去管理时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要学会投资自己,比如健身、早睡早起、吃早饭。互联网顶级PM阿禅一边创业做有可能学院一边坚持健身,给人第二春的感觉~
2.花时间去处理人际关系。当我们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人际关系时,这个产生的代价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花些时间与父母沟通,我每次觉得有点丧时,只要跟父母通话,情绪上就会舒缓很多,哪怕只是听她们唠叨。与女朋友的沟通也是如此,当提不起动力来时,跟女友吃顿饭,情绪就会高涨起来,效率也蹭蹭上涨。
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便是这两点的例证与诠释。
3.别想着工作时间学点英语之类的,这些东西会让我们分心,影响情绪,专注的把事情做好,效率才会提高。
三.从0到1
几位嘉宾都有聊到职业选择的话题,李汪对于如何迈出第一步说了这么一句话:把自己的能力清单列出来,然后开始行动,人在接受正反馈时更易坚持下去,可能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事感兴趣了。
这句话揭示了我们大脑的一个机制,在没有收到正反馈时容易放弃。
为什么玩游戏会上瘾?
因为玩游戏是与我们大脑追求——付出-反馈-再付出,的这套系统相符合。游戏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反馈系统设计的特别短,每一个点击,都有反馈系统告诉你结果会怎么样。
文彬老师这个秘诀可行性高也切入了要害,不得不叹服老师的功力。对标梦想职位,这些职位要求的每一个点都是我们需要留意的反馈,而通过有目的的学习,知识便容易形成一个体系。学习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若能有个牛人引路,将会少走很多弯路。能力迁移是一种思维层次的东西,在0到1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跨界融合能力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个人发展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个金子塔模型不只适用于产品经理,也非常适用于数据分析这个新兴的职位。扎实的掌握各个工具方法,培养对数据指标的敏感度,然后逐层往上走。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在进入一个行业前要慎重,先理清楚自己的能力清单是否符合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模型,这样走的才有方向。
活动后,郭凡老师分享了一个点,写的很好。
找到突破点一个很好的方式是对于某个细节的执拗。学习数据运营时,发现Growth Hacking其实更多的是通过数据监控,发现细节不断优化。
一个文案做N次的脑暴,进行多次A/B testing,不断地对比效果,然后优化调整。
举个秦路大大的例子:对于不少关闭推送的APP用户,通过发送短信来提高用户参与率 是唯一的选择,然而很多短信推送都不合格,经他的测试发现,在短信中加入url scheme 技术(通过短信可以唤醒APP并且进入到活动首页而不是APP首页),活跃度将会提升很大。
四.问卷调查
由于近期也在做针对传统文化刺绣、皮影的用户调查,所以这块感触比较深。
李汪的一句话非常到位:用户调研用来验证需求而不是挖掘用户需求。
挖掘用户需求来自创业者的判断力与洞察力,在问答环节不少人提到伪需求,伪需求对应的是want:用户的谎言,无休无止的谎言,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撒谎,但是反复坚持用各种具体的Want去包装他们的Need。
和菜头曾举过一个粗暴的例子:
Want是Pop Music,经常说:Baby,I miss you, I need you.
Need是Rock N‘ Roll,经常说:Bitch,I just wanna fuck you.
无论说Miss,还Need,又或者是别的什么,最终指向都是性合。性合是最终需求,终极欲望,其它的各种Want只是伪装和乔饰。
在有了这个基本判断后,能做出一个基本假设,然后开始有目的 的设计调查问卷来验证自己的基本假设即验证用户需求。
90%的问卷都是不合格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篇推文,以数据分析分析为导向,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参考,标题是“如何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创建用户模型。”(链接见文末)
虽说问卷调查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服务数据分析,但结合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统计上可靠性将大大提高。因此,答案量纲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比较常用的是Likert量表,有5个因子,对后期的分析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用学校的账号下了一篇英文参考文献,举出了简明的例子如何使用likert量表,并且这些原理经检验都保证了良好的区分度和出色的可靠性。(文献资料见文末)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也基本涵盖了:命题的一般原则,测验的编排和组织,测题的编制要领如图所示。
命题的一般原则 测题的编排和组织 测题的编制要领
五.商业分析能力
商业分析能力属于文彬老师金字塔模型的顶层设计能力,通过几位嘉宾的分享我把它归结为一下三点:趋势、流量、包装。李汪对于市场的洞察力很是犀利,她通过观察互联网的发展简史,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短短一句话,把整个趋势描绘出来,她说的最多的一个字是“势”,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的话,技术没有大的差异时,产品要靠什么胜出?
李汪给出了她现阶段所想的答案。这个问题同样也适用于如何避免跟随大公司。
河狸家创始人雕爷有篇文章提到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牢牢“霸占”住一个边缘市场,必须保证不被巨头发现后摧毁;第二个阶段是双线进发,最终汇合到“为主流人群提供主流商品”。其本质是:创新公司的最小业务闭环,必须是和原有的巨头不兼容的。(原文链接见文末)
对于广告收入,Facebook没有与当时的巨头Google在searching marketing 竞争,但它 抓住了mobile first 的趋势,通过对产品的快速迭代(迭代速度超过Google),后期体量慢慢赶上了Google.
王晨在分享她的个人经历时也体现出来她敏锐的商业直觉和对趋势的把握。经历母亲去世、父亲破产等一系列变故,又成为一个新妈妈的角色。她自己本身就对情绪内容护理有着深刻的需求,在准备了足足七年后,才开始打造这个内容产品。对于她来说,对趋势的把握,对需求的挖掘更多的是来自与生活,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敏锐度。
在有了趋势后就是对流量的引导了,王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利用音频做引流。比如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这些都具有大量的用户。此外王晨还特别注重对产品的包装,出版类做背书。顺应趋势,流量引导,产品包装。对于内容电商这块,幸福力可以说是一个教科书的产品了。
一款优秀的产品是有他的愿景和使命的,这可以理解为包装,产品的共鸣在消费决策里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郭凡老师在Facebook上只呆了两年,他分享的一个重心仍然是Facebook的这个使命:让世界开放、互联。
产品使命
活动后与文彬老师聊天时,他再次推荐了分享时所说的TED演讲视频:黄金圆环---why>how>what。这个视频是从产品包装的角度上去打造一个产品,把产品赋予信念。从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讲述了信念对一款产品的重要性。
扎克伯格在BBC纪录片访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使命,他关注的不是how--怎么去创造一个企业,是why--为什么去创造一个企业。而why 正是黄金圆环的中心。
纪录片开头说,维持用户信任是FB的关键,所以他的故事和动机是公司前景的关键(that's why his own story and motivation is the key to company's prospect),而在结尾的那句话可以看到FB这款产品的伟大:越来越多的人不是在问Facebook能为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能为Facebook做什么。
(Ted视频以及BBC纪录片见文末链接)
六.方法论
如何具体落实到一个产品呢?
“幸福力情绪护理” 内容产品方法论 木薯科技硬件产品线
李汪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是说:你能接受不完美的产品吗?她给出的答案与这个方法论是一致的,先尽可能的把产品原型做出来,即使是不完美也没关系,进行调研测试,通过市场反馈、用户需求不断调整。
通过对比王晨与李汪的分享,在产品打造中她们都特别注重两个点一个是用户思维一个是标准化统一化。这两个点保证了能够对一个产品进行更好的测试与迭代方向。
李汪是做软硬结合的,她提了一句话,是寻找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用户逻辑。小米智能家具有一个惊人的数据是1个会员平均购买2.3件。
这意味着小米以后发了一款新品后不需要担心流量。只卖给老用户就够了,做产品没有压力。
文彬老师则分享了一个如何获得领导赏识的方法:做得好不去汇报的好,给老板展示做过的没有意义。核心点是结论和决策,让老板做选择。
你知道上司关注什么吗 汇报的四个层次七.用户运营
对于在facebook 工作的郭凡与在腾讯工作的文彬来说,他们的关注点是在用户运营和用户需求。
文彬老师分享了早期腾讯的做法充分展示了用户细分的重要性:你有3Q币,就通知你3Q币一个月的会员,你有5Q币就通知你5Q币一个月的会员。
郭凡老师分享的是Facebook早期对新老用户展现的内容不一样。新用户推荐的更多Facebook上原生内容,老用户则会根据算法适当推荐一些广告。FB对于广告做的一个点是用户排序,用技术的手段使得广告成为一种体验。
广告是产品的一种体验
Facebook商业化走的很谨慎,期间因Beacon引发了一次关于侵犯隐私的舆论风波。
第一点和倒数第二点最后被排除了,排除的出发点是用户体验。APP下载广告和面向广告主的工具,有可能降低用户体验。活动结束后,郭凡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图秀秀引入一个AR场景,可是用的人不多?从用户的场景出发,会发现用户可能处于上课、上班等不便使用AR的场景中,因此这个功能对提升用户体验是有限的。所以技术、算法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可能是有限的,关键是要有用户思维。有个新闻APP的推荐机制是通过读取用户关注公众号logo 来判断用户的喜好,虽说侵犯了用户隐私但确实比机器学习、算法更加直接。 用户体验上的创新
Facebook上这个功能对商业化无关,却可以满足用户扩大社交的需求提高留存率,这个不是算法引擎的创新而是体验上的创新。
微信对于商业化是非常克制的。在朋友圈的广告,可以看到其他朋友的点赞和评论,把广告或者说商业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张小龙的追求。
这是最后相当精彩的总结,他说在进行商业化时一定要对业务 功能去进行思考。怎样把商业行为融入进去。一个点 一个点 去连成线。如果商业化是底线下降的过程那么它一定是失败的,正如facebook的信念:我们做产品服务是为了什么?我们赚钱的目的是更好的做产品服务!
references
1.新技能Get|如何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创建用户模型
2.问卷的量纲设计文献参考以及腾讯产品经理能力模型与考核
3.雕爷的扯扯颠覆式创新
4.黄金圆环TED演讲视频
5.扎克伯格BBC纪录片
6.负面情绪的由来与控制,推荐看古典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商务印书馆版本)
写了这么多,自己也依旧一无所知~~~~
希望在厦门求得一靠谱互联网相关的实习岗位可以进一步学习成长,跟产品相关的数据分析、产品运营、产品经理都行。
(目前大三,大四除了毕业设计只有两节选修课)
能力清单:英语与建模能力--国际建模比赛;情绪控制与抗压能力---旁听一年的西哲;写作能力---简书累计13万字;沟通能力与执行力---创业经历。
简历
我想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个焦虑、迷茫的时期吧,但我相信一定会遇到某件事、遇到某个人使得我们更加坚定,在那个时间段很踏实的走着,甚至能听到走在路上的脚步声。
最后,再次跪求一个厦门互联网的offer,最好是有转正机会的,毕业后希望留在厦门(女友是厦门的)
name:谢光武
tel:13194090689
email:jemxg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