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虚揭实——始皇曾欲“禅让”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至公》篇中有段记载:始皇一统天下后,召群臣议国政交接之事,道:“古有五帝禅让,又有三王代代相传,汝等以何者为善?吾意以之善。”闻者俱皆无言,仅鲍白令之答:“若以天下为公,便禅位于贤者;若以天下为私,则于族内代代相传。由此可知,五帝以天下为公,三王以天下为家。”始皇仰天叹道:“吾之操德媲及五帝,吾将使世众共管社稷,然则何人可接替?”鲍白令之却毫不留情道:“陛下行夏桀、商纣之道,却欲学五帝让位于贤者,此非陛下可做之事。”始皇闻言大怒道:“令之上前!吾何从行桀、纣之道?若言通则罢,不通汝命休已。”令之不紧不慢:“陛下大兴土木,后宫佳丽数百,倡优过千。为图享乐,耗尽天下民力。且偏颇自私,弗能推己及人。陛下尤言己功胜于诸君。以此操德何从比五帝,何资掌天下?”一席话使始皇面有惭色,许久方道:“令之所言,欲使吾出丑于众耶。”故罢谋,自此不复提及禅让。
由上可知,始皇起初自比五帝,意欲仿效之,禅让传位。
而三皇五帝于史上被奉为最佳操德典范,其时参会者或俱以秦始皇不及五帝,却不敢言,故集默,仅鲍白令之出言斥责,始皇方才消原意而“无禅意”。
于《说苑》所载,诸君始终以为疑,应因众者予以《史记》绝对信任。此事《史记》无记载,而《史记》无及者,后世者往往不予承认。
再者,若说那赫赫有名的专制暴君有禅让思想,却是如天方夜谭。故《说苑-至公》此文,长期未受到重视。然而,若将《说苑》此文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关者对照,便可发现,二者于某处无疑吻合。且按其时客观事实,此事亦或生发。
首先为议政之说一致。始皇时曾设诸多博士官以充顾问。凡朝廷制定或实施某些重要政策前,往往先使博士们或臣僚们加以讨论,后由始皇斟酌参考,决定是否执行。
以何法传位乃关乎秦王朝当局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治利益之能事,故而始皇自要召博士们议论一番。这点于《说苑》和《史记》中俱皆有所记载。
但随后,两书有所分歧,《说苑》提出“禅让”之说,却无下文,而《史记》则根本无“禅让”之说。联系始皇后“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之意,世人选择相信《史记》。
然,历史不应仅观一家之言。《史记》其书孤证颇多,自相矛盾之处亦不鲜,故而以其为评判诸家史书之准难免有失偏颇。
还有一重因亦使后人对《说苑》所载生怀疑,那便是,《说苑》作者刘向乃王莽得力助手,而王莽假借“禅让”篡位。其时刘向为王莽篡位造势,不惜篡改前史,特意制造新五行学说,此中行为难免使后人对其人品产生质疑,亦会思及刘向此段文字乃为王莽造势所创。
然,始皇有禅让之意乃可能之事。战国时曾一度流行“让贤”说,诸士不但深信尧舜禅让确有其事,亦不鲜有人效而行之。魏惠王曾欲让位惠施,秦孝公欲让位给商鞅,燕王哙则真真实实地让位给予之。
虽说“禅让”之说乃源于儒家吹捧,而秦国向来崇尚法家思想,但其统治者也难免受影响。始皇成功统一全国,自以为,功德足以压倒一切帝王,应与尧、舜等古圣贤王于同一高度,故而极可能意欲行一番禅让之举,以显扬美名。或仅为作秀,却亦可能发生。刘向虽有劣迹,但《说苑》所载亦无可能俱皆为无中生有之荒诞之说。
从此意而言,《说苑-至公》此篇可作为《史记》之补充资料,是为颇具参考价值之史料。然,如此有参考价值且甚为重要之材为何会长期为世人忽视、否认?
总结一下,应有以下几因:
其一,尧舜历来为人君典范,而始皇则向来为受唾骂之暴君,特别于西汉初期,世人对始皇残暴、苛政耳闻目见,认为始皇不配与尧舜相提并论,因此不愿言及秦始皇欲仿尧舜行禅让之事,史料难免不完善。司马迁乃汉初人,一来不能免俗,二来治史严谨的他,在资料不确切之下,不记此事亦有可能。
其二,人们于《史记》可靠性过分迷信。《史记》身为正史之首,其内容往往为史家、学者考证史事、研究历史问题之权威性材料。汉代一流学者、史学家班固于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评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此基为学术界评价《史记》之主流态度。再者关乎始皇事迹者多见于《史记》,另诸书记载甚少。因此《史记》便成世人心中于始皇记载之最高标准。
其三,世人于《说苑》史料价值认识不足。普遍以《说苑》为杂史,其史料价值及学术地位大大低于《史记》。但并不能言其材料便不可信,亦不能因与《史记》相左便完全摒弃其材。
一则,始皇一生事迹颇多,司马迁于有限篇幅中或遗漏或忽略,甚而有意不记,亦皆有可能;另,《说苑》乃刘向据朝廷秘藏档案、书籍写成,其中一部分内容已散佚,仅于《说苑》中保留一丝遗文琐语。从此而言,《说苑》的确值得珍视。
再者,刘向所处西汉与始皇时代相距不远,西汉人所记述始皇事迹应无太大走样与讹误。加之西汉后期之人于始皇已弗如汉初时那般憎恨,不排斥于一定场合下提及并认可始皇某些具善行性质之所为。故,刘向或正掌握此则资料,并于编撰《说苑》时将之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