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思考
独立思考,是我最近才重视的一个能力。
我发现之前的学习中,太过于追求读书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每当看到一个观点,我会惊讶作者说出了我想说的,而且表达得那么地全面。分析地那么透彻。换做是自己写,常常写几句就断篇了。当我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书籍的时候,被深深地吸引了,虽然他的书籍没有多少配图,都是一整段的文字,在这个人们没有多少耐心的时代,我还是被震撼到了,一字不差地阅读了起来,发现好书真的不宜看快,因为每一句都值得斟酌,他写出了很多人都写不出来的思考的过程。
原来我经常会躲避思考,向往简单,寻求快速的答案。就像人们现在寻求干货的心态一样的。思考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之所以会这样觉得因为我们本身也不知道如何思考。
练习思考我们会陷入哪些思考的陷阱呢?李笑来老师《时间的朋友》书中提到的观点:
迷信权威
我们会迷信权威在于我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希望有确定的答案。我们相信权威,这样子我们就可以避免思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很多限制性的权威观念,比如必须用功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才能有出息。我们并没有去怀疑这个观点,以至于只是盲目地学习,没有自己的爱好,对于未来没有自己的主见。
权威并不等于正确。在遇到一个别人给过来的结论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思考下它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有时候立场不同,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认知,涉及到个人的利益更是如此。
因果关系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针对“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从多维度,辩证地去看待因果关系,比如现在自媒体非常发达,很多普通在这个机遇下因为写作赚了很多钱。于是大家都蜂拥而至希望也可以通过写作去赚钱。结果很多人都失望而归。因为只看到问题的一个维度。然而大家可能没有了解到的是那些人为了写作,付出了多少时间,需要不断地输入,对生活有细微的观察,对人性有一定的了解。
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这个跟人的信念有关。有点像吸引力法则。当一件事情你把它想得足够坏的时候,有时候就真的如你所愿发生了。有时候人们不愿意改变的原因也是他们停留在这个思维定式当中。“道理我也知道啊,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借口,就真的成为你完成不了的原因。
对立论证
当面对同一个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对立的观点的时候,一般我们会怎么选择呢?哪个更加有利?哪个更加积极?上司给你分配了一项任务,你觉得上司的做法很愚蠢,于是开始抱怨,然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上司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他会这样安排,做好他安排的事情,如果实在不行,再想办法离开。
如何改变
人们不愿意思考的原因,归根究底是因为恐惧,不想面对。所有的懒惰,不知道怎么做,不要想太多都是恐惧的表现。人生来就有保护自己的机制,害怕不确定性,克服恐惧不单单要培养面对的勇气,还是通过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来一步步培养。只有了解自己是因为什么所恐惧,就不会再被它限制住了。
分清感悟和道理,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反思能力尤为重要,是问题思考的前提。有人告诉你一个事情,比如减肥很容易反弹可能是他用了节食不运动的方式。减肥反弹是他做事过程中的感悟。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实例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主观意愿,正确加以辨别,而不是看别人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可以?他做了那么久都失败了,我为什么还要去做?
为了避免进入思维的陷阱,思维方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保持思考的习惯,以下是一些思路,摘自《时间的朋友》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