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之左祸
(本文是跟北京同乡的微信讨论的记录,为保持原汁原味,虽然做了改动,仍然带有口语色彩,见谅)
听说KFC(肯德基家乡鸡)要改logo,因为其创始人山德士上校(1890-1980)是racist(种族主义者)。KFC起源于Kentucky州,南方、西部,而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所有的当地人都是racists。还有人说林肯也是歧视黑人的,这可能确实是真的。而华盛顿本人也是蓄奴的。那么,推翻了李将军像,是不是林肯纪念堂也得拆了,华盛顿的像是不是也得弄了,美国首都别叫华盛顿了,叫马丁-路德-金算了。
某些人总是以搞运动 -- 而且是搞的激化 -- 来看待政治。他们达到了一个目标之后会说:“ 咱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他总是有“下一个目标”,他总是没法儿消停!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无论是美国政治还是中国政治。为什么可怕?毛泽东时代,“从胜利走向胜利”,他就是永远的没够,永远的折腾,永远的批斗,一直达到文革高潮。
我对这个国家(美国)的看法是悲观的。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看着中国,给自己留一个后路,到这个国家(美国)变得不堪的时候。那天我跟北京同乡大哥说,现在的美国是君士坦丁时代的罗马帝国。君士坦丁是后期罗马的大帝,是他接受了基督教。他那个时候是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帝国仍然是数一数二、世界老大、最强的,但是已经是处在下坡路上。
那你可能会说,美国的彻底衰落是不是还得有一二百年?那不一定,因为现代社会,什么东西都发展得太快了。因为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增强了。所以呢,(美国华人)留个后路,留个后手完了。
我们不禁要问,下一步是不是把US dollar都废除,上头是不是有华盛顿头像?上头还印着“In God We Trust"(我们相信上帝),这也得改,涉嫌宗教歧视?可叹啊,曾经的上帝和圣经是团结各方的力量,现在虽然有了互联网,但似乎目前人们正处在历史上思想最不统一,最不团结的时期。虽然有互联网,但是真正感兴趣别人想法和原因的人并没有变多,大部分人不过是选择性的关注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而已。是不是可以说互联网让人更加疏远了?好比说,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平时周围接触白人、老印什么的;现在有了微信,咱们天天跟微信上说北京话,连英文都懒得说了。对于跟老印交流都没兴趣了,觉得不如跟北京同乡聊微信。可以说我们更加可以选择自己的信息环境了。
微信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特别激动,一传十、十传百的找到好多自己原来找不到的朋友。后来慢慢的,群越来越越大,到最后说的都是很空洞的东西,慢慢儿地就分成一些小群。我觉得这个事儿是很说明问题的:人并不关心别人在说什么,或者为什么说很多事情,只是觉得寂寞。
还有,过去获得信息的源头比较单一。中国尤其如此。美国也是,报纸、广播、电视。先有报纸,然后是广播,然后是电视。相对来说还是来源少。大伙儿听到的东西都差不多,成长背景也差不多,比如说都是信教什么的,所以不会有太大的分歧。现在的情况是彻底不一样了。
我觉得支撑任何一个帝国的都有一个官方的,predominant(支配地位的)的思想体系、ideology(意识形态)、宗教、ism(主义)。哪个帝国是“多元化”的?即使再“多元化”也离不开这一个统一官方意识形态。就美国而言,它这套体系在逐渐地崩解,无以为立,这跟基督教的衰落是有直接关系的。
本人是基督教专家,就我的研究来说,基督教不太懂得“圆融”。通融?没有。改革?挺不容易的。历史上的改革带来的是战争,数百年的战争。
为什么保守派叫“保”、“守”派?他是守势的,平时不主动惹事儿。他的对立面叫做激进派,或者progressive(进步主义者),而他是要progress的(英文的progress除了进步,还有进展、进取的意思)。他不可能安住,不可能“保”、不可能“守”,而必须得去得陇望蜀、得寸进尺、举一反三。他以这种运动的方式对待政治,把人看做是敌人,这本身就是恶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宽容“不宽容”?人不应该宽容不宽容:它都不宽容你,你干嘛宽容他?但是很多人给绕到里头以后,标榜自己宽容,实际上给了不宽容的人机会。Progressive人士有没有说:OK,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达到了终极目标以后,就变成保守派,好好呵护、保护咱们实现的这个理想的状态,咱们就满足了?没有啊,他们是说人类要“不断的进步”,要不断的挑出事儿来,甚至没事儿的时候他也找点儿事儿,比如“全球变暖”之类。最后的结果,不就走向极左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最后怎么样了?浩劫!浩劫之后,大家可能会从极左转向极右,象中国似的,中国现在有点儿精英政治,有点儿右,形左实右。人类就是这样不长记性的。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我觉得有些事儿,不能在情绪之下讨论。非得你对我错,或者我对你错?我现在还是想搞一个沙龙,让大家能去平心静气地讨论,而不是为了争谁对谁错,或者谁更聪明,谁更睿智,谁的自尊心必须得到满足,那就没意思了。
现在人们空说多元化,而忘记了“统一思想”有它的稳定社会的意义。我现在觉得基督教就是起到这么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且不说它的教义如何如何。这有点儿像Butler小说写的那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6399/3828ffe782e00ffe.png)
“这个国家一切的道德准则都是同这一神话联系在一起的”。而基督教的两个趋势令人担忧,一个是decline(衰落)的速度加快,在年轻人中间变成了少数,而且越来越少。一个是内部四分五裂,缺乏凝聚力,他们互相还掐呢,还没个统一思想呢。那头儿天主教上台讲话,底下福音派就起哄。
现在美国是形右实左,中国是形左实右。媒体不负责任,抱怨、求关注、争粉丝、不上税还吃好饭!
为什么一个共同的信仰比如基督教如此重要 -- 在于在人们心中的,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当80%的人民是虔诚的同一宗教的信徒的时候,他们觉得这个国家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咱们好好看护它,大家是这个心理。反之,如果大家没有了统一的信仰跟价值观,他们没有这份儿呵护国家之心,不觉得这是我的家,他们就会“砸场子”。为什么那些打砸抢烧的人不心疼,为什么,为什么?谁也不会打砸抢烧自己家,不是吗?他们这么做,是没把美国当成自己的家,这后面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
而且,当共同的价值观崩解的时候,如ling博士说的,其实什么就都没了:法官按自己的信念解释法律,政客也公开以自己的信念强奸规则,媒体,甭说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926399/9da48b068c1f3d76.png)
比方说,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的重要价值观是勤奋和俭朴。如果这个价值观没有了,都觉得吃福利光荣。。。说句不好听的,我修佛跟白人混的多,佛教的白人就有这样的,我上师还批评过他们。说到美国立国的清教徒文化,我来说说长老会,就是Presbyterian Church。它可以说是清教徒文化的具体体现(所谓清教主义,是欧陆特别是荷兰、法国、德国、瑞士的加尔文主义影响英国的结果)。我当年总结长老会的价值观有五个:虔诚、勤奋、俭朴、诚实、克制。你们看这五个价值是否跟传统美国白人的性格接近?你当然可以说,难道这些价值观是基督教垄断的吗?难道没了基督教人们就不能有这些价值观了吗?这些废话我也会说,问题在于。你tear down(毁灭)一个“价值体系”,你需要重建另一个价值体系,这些价值才能重新确立稳当。也许您是高大上知识分子,你无所谓,你有现成的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但是我说的是“大数据”。知识分子别老拿自己举例,你毕竟未必接地气。党tore down了儒家的道德体系,结果如何?对不对,大实话。谈政治,不懂得人首先是文化的人(person of culture),只能是空谈,问题是这样的人太多,满街筒子都是。脱离了文化谈政治,希图某种制度,民主,自由,能造成万事大吉。他们没看到,共同的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是最根本的东西。而制度不仅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而人无论制定还是执行,都可以玩儿弹性。
美国人本来就不是依赖血统和地域结合起来的。不是说咱都日尔曼人,不是说咱都来自英格兰。把美国人捏一块儿的是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乱了,美国必乱!看看中国,苏联,柬埔寨,即使是亲生父子、乡里乡亲,又如何,文革一到,政治正确一来。。。更何况美国这儿本来没有亚欧民族国家的血统、亲情和乡土纽带!!!杀,也许还远,不过互联网时代不好说。但是这种分裂和混乱的情况会持续加剧,我担心咱们孩子们继承的美国比现在更糟。你看日本,为什么老龄少子,经济衰退,但仍然大体上保持稳定安乐?共同的价值观!勤奋俭朴谦逊节约。现代国家的实质,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或者是宗教,文化,语言,民族,否则就会解体。
以前提过的美国决策缓慢,行政效率低下跟这个问题也是相关的 。。。大家伙儿同心同德,价值取向差不多,凡事争议少(美国直到世纪之交还是吧)。反之,你政府办事要考虑这个,操心那个,瞎菜,什么都不干是最好,谁也不得罪。人们空谈民主决策,没注意简单的算数问题吗?如果100个人只有一个意见,肯定决策和执行快;反之,100个人有十个意见,就麻烦了。这跟是不是民主决策没关系。
以前说,中国非得走西方老路(比如污染),现在看,美国是否要走中国老路?别信誓旦旦满怀信心说不会,65年的人们也不知道第二年发生什么。钱钟书公母俩说,党来了,我们不怵,好歹有书看就行。完了呢?哈!中国没有“七八年再来一次”,因为十年浩劫,浩劫啊,搁哪个民族也受不了了,免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