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悲剧的美学
——读《红与黑》有感
最近,利用充足的时光,读完了《红与黑》。这些时光,特别愉快,有对下一章节的渴望,有对故事情节的遐思,有对故事中人物的思考。不得不说,名著的魅力就在此。你总是能从作家宏阔的历史叙事,各种人物的刻画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奇异的感官地带。然后,在某一个章节处,克制继续阅读的心,由衷赞叹:伟大的作品,总是能触及宏观历史,悲剧式的伟大斗争与注定的死亡以及个人的顽强意志。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代表作。作品的背景,是英国复辟王朝政权之下,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与为数甚众,拥有巨大经济势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相互斗争的背景,主人公,一个野心家,于连,便是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者。
于连,从小没有父爱。父亲索雷尔是一个资产主义小乡民,有个锯木厂。他精明爱财,固执己见,连爱财如命的瑞那市长也一而再地让他占过便宜。父亲给他的,只有打骂,只因为于连爱看书,不向两个哥哥一样,是锯木厂的好帮手。
十九岁的于连,生活轨迹开始发生变化。因为瑞那市长与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勒诺较劲,觉得自己必须请个家庭教师,这样,才能把瓦勒诺比下去。于连成了瑞那市长家的家庭教师。
仔细想来,于连后来的几次高升,都是如此。不论是真贵人,还是虚伪的较劲,都得以让一个平民,不断在上流社会飞黄腾达。当然,这也得益于于连自己的野心勃勃、真才实学以及虚伪地的在虚伪社会中的游走。如果不是野心勃勃,在插足瑞那市长政治婚姻之后,得到瑞那夫人那高尚的爱之后,他可以安于现状,情柔缱绻在情人的爱中。可偏偏,在历经短短二十多岁的年纪,用生命最后一次和社会反抗,从容赴死。
真才实学,过目不忘的本领,流利的拉丁文,广博涉猎,亦有专攻,《圣经》倒背如流,对各类作家名人颇有见解,做为秘书处理侯爵各项事物的高超能力等等,足以让他到那里都可以闪光夺目,不容忽视。可是,红的时代,拿破仑那轰轰烈烈的革命,以成为历史的烟尘,可望不可即。对拿破仑的崇拜,对他回忆里的无数次重温,让他热血沸腾,获得了多少精神力量,可是,他只能一个人去感受。对任何人提及,都是一种致命的危险。这是多么的孤独。因为,现在是黑的时代,教会的时代,也就是虚伪的时代。
能成就于连的,是他的自尊,自负,野心,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这些东西就像虚无缥缈的清高,虽然他对世俗如此抵触,保持着自己的洁净,可是,他背《圣经》却为了讨好他的一个贵人之一,一个举荐他认识大教主的神捕。虽然神捕确实也是高洁之士。可是,于连的纠结在于他并不是能在“黑”的教会中甘之如饴的人。他的“红”是不可去除的。拿破仑的大业深入他的骨髓,却决不能说。野心注定会被撕扯。红与黑的撕扯。
所以,他注定会离开纳瑞夫人。也注定会由于他的才干与自负不甘俗流,让侯爵小姐青睐。可是侯爵不可能让本来的公爵夫人变成平民妇女。而信教的瑞那夫人也会因为出轨饱受良心的折磨而受神捕的摆布。
于连之死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虽然侯爵小姐有权势,有多方奔走,有激情与胆量,可是,她对抗不了整个社会。她为了于连与世界为敌,可悲的是,这仅仅是因为她血液中的不甘平凡,因为她的心为壮举颤抖不已。于连并不领情,却更加认识到瑞那夫人的圣洁。无私的爱。很奇怪,政治有婚姻,可是真爱却无法进入婚姻的领域。瑞那夫人的悲剧与幸福竟然是爱上了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不是他的丈夫。
看完《红与黑》,我只觉得伟大的作品,把特定的历史恢宏铺陈,奋斗的人在其中,如沧海一粟。事业不可能成就,于连奋斗一生,就是为了证明一个悲剧的存在。但是,他别无选择,没有退路。而瑞那夫人的爱,却让于连苦涩的人生有了一点点甜味。时代的灰尘,落在一个人身上,是一座山。扛起山,是壮举。举不起,没有人嘲笑,但不逃避硬刚,用自己的态度做完自己该做的一切,依然换来悲剧,这便是悲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