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王小波的故事:《爱你就像爱生命》

2017-10-03  本文已影响997人  余蜀黍喵
王小波和李银河

今天看了大概一天的书吧,也分不清是上午中午下午,看了多长时间,或许就看了几个小时,也说不准,把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十五万字,飞快地,一口气读完了。

总而言之,是粉上王小波了,也决心以后嫁人非有趣的人不嫁。

王小波的作品,我真正读过的也就是《黄金时代》。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前前后后,翻来翻去,我也就把序言和第一篇看了看。那时觉着这人挺有故事,也是挺好一知识分子,可惜不是我的菜。

如今想来,看一个作家的书,是必须先去了解他真正的生活呢,否则就是空看一场热闹,也可能错过一位好的作家。有点儿像一句老话说的“画皮画骨难画心”,生活是心,而他的一切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都只是他的皮和骨。他跳跃的生命不是皮和骨的支撑,而是来自胸膛的心脏。

《爱你就像爱生命》就是王小波的心脏,是他真实的生活。这本书是由他和他妻子李银河的书信以及他与几位朋友的书信组成,可以说是较为真实的反映了王小波这一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心情。

被大家广为熟知的经典情话应该是他每次写信开头的那句“你好哇,李银河。”念及这句话,你都能感受到他每次写信给李银河,那种欢欣雀跃的心情。不仅如此,这本书把青年人恋爱时,那种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灼热,全给毫不遮掩的表达出来了。对,就是十分爱、非常爱、相当爱··,每分每秒每个细胞都在爱你和想你……单身的朋友,请紧紧抱住胖胖的自己。

除了爱你爱你再爱你的言语,他们就是只是这样干瘪的交流吗?不是的。他们之间更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爱情(请不要细究“柏拉图”式爱情的精准意义),以至于他们约定不生养小孩,因为他们都觉得两个人过就足够有趣了,彼此都找到了最懂自己的人,所以不需要孩子作为他们之间联系的纽带。

事实上,他们俩也真正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从书信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交流的畅快和坦诚。灵魂伴侣说来好像是多么的装,可是其实很简单,我认为,“灵魂”用简单的话解释,应该是“真实的自我意识”。伴侣之间彼此坦诚,真心相待,即便是没有大思想大智慧,做到灵魂契合是完全可以的。

读完《爱你就像爱生命》被王小波圈粉,完全是因为他的有趣。他机智幽默的文风,真心诚意的话语,简直让我着迷。连他骂人抱怨的话,我都觉得,真是一个可爱的小青年。

随手摘两句:

“今天我累死啦!烦死啦!我整天在洗试管,洗烧杯,洗漏斗,洗该死的坛坛罐罐。我顶腻的就是这个,可是该死的老师还说洗得不干净,又重洗。他们还说,洗不干净实验做不成就是不及格,这可把我吓坏了。洗完我垂头丧气,好像做贼被抓住一样不痛快。我多倒霉,上这个劳什子大学。”
“我告诉你我的生日是怎么度过的吧。我那天孤单极啦,差一点喝了敌敌畏。我的心里很不受用,寂寞得好像大马路上的一棵歪脖子树。”
“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的大炮仗。今天上课我听老师说,无锡是全中国农村收入最高的地方。哼,你们可算找了个好地方呢。小楼和雕花大床看见了不少吧?”

看到这里,惊呼,这样一个青年,真实不做作,好让人喜欢!

此外,王小波的有趣,也还体现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不管是在文革时期还是在政治相对平稳的时期,他从未丧失对自由和真实的追寻。我也就不做对比了,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群颓丧的青年,也有一群像木偶一样的青年,也有少数,被视作不同寻常神经病一样的青年,可往往就是这群青年,像是一把火炬,照亮身后一群人的路。

同样,摘录两句如下:

“我越来越认为,平庸的生活,为社会扮演角色,把人都榨干了。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尽义务,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也是被规定了的。做人的乐趣不是太可怜了吗?难怪有人情愿做一只疯狗呢。”
“中国人说苦处也就是乐处,这就可以说明有人为什么爱吃臭豆腐:他们都能从臭里体验出香来。这可以说明懒于改造世界的人多么勤于改造自己”

有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我为什么想嫁一个像王小波一样有趣的人呢,李银河与我心有戚戚焉。

李银河每次在信中,都是以崇拜之情看待王小波,虽字里行间流露出学者的理性和拘谨,但却掩饰不住内心对王小波的“狂喜”。

她说,“你的生命力比我强,我觉得你总是那么兴致勃勃的,像居里说的,像一个飞转的陀螺。你该用你的速度带动我,用你的火来燃烧我,用你欢快的浪花把我从死水潭里带走。”

对呀,这不就是我正希望寻找的人吗?他生命力顽强,就像石头缝里的那朵花。他有无穷无尽的新鲜血液,有浩浩荡荡的奇思怪想,有能够燃烧我一生的生命热情。就算没有全部的特质,也该有让人愉悦的感染力。然而这样的人可能并不多。

我也有认识特别迷王小波的朋友,平日里说话,就像是北京城里的二癞子,那真是让人听了十分尴尬,明明就是生拗出来的,还自认为可有趣了呢。高晓松也特别推崇王小波,甚至有点把王小波奉为知识分子祖师爷的意思,我想王小波可能不太喜欢高晓松,没毛病,我猜的。

我以为,凡是有点愤青或是一点思想的人,都不会讨厌王小波,甚至会朝王小波方向发展,可是,很多人太把王小波书中的王二活成自己了,王小波不是王二,王小波也不可能是王二。

王二的世界是他脑海中幻想的世界和他眼中世界的交错,而他是他自己的世界。这样说,可能稍微抽象,换句话说,就是有分寸感的幽默的活着,像相声一样,抖机灵不伤人还很自然,这才是学王小波的正确方式。

还有很多人鄙视王小波,为什么呢?他们认为王小波是文艺青年的标配。那我想问了,文艺青年的高配和超高配是什么?我去配置齐了。这种鄙视文学鄙视文艺,认为文学矫情的恶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搞得我真是在心中藏了半句“mmp”,半句“去你妈”。今天我就放这了。

以上差不多是被圈粉的心路历程,这篇不成熟的小文章就写到这,因为我比较饿了,想要起身去吃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