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 | 影响我的十本书
花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我是喜欢独处的人,喜欢在家里安静的做点喜欢的小事,读书,是其中的一个,很多时候,面对迷茫、恐惧、低落,我总是手足无措,大脑里不断飘过千奇百怪的想法,左右着我的生活,难以抽身。
读书,是我的冥想,它帮助我去定义模糊的事物,启发我去思考事物的根源,在不同书本中去树立属于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人生价值观。它像是一个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2019年,我着实有些懒了,遇到合适的书也不多,挑出来的这10本,回温整理。
接触到断舍离这个概念是很早以前,一直以来,对这三个字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概念,只知道它是很好的生活理念,具体「是什么」「该怎么做」一无所知。
直到遇到这本书,我才渐渐开始了解和实践,当我开始选择性邀请进入我生活的事物,减去不需要、没有意义的部分时,我才发现,生活是可以持续性的达到舒适的状态。
前些天,我和吕老师买了一个更好的锅、碗、器具,吕老师爱不释手,我俩紧接着就去厨房做了一桌菜,一起享用。当我正在记录这些文字的时候,吕老师打开水果罐,拿一颗沙糖桔放在嘴里,转身跟我说“今天真开心”我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好的体验吧。
朋友说“这本书根本不算是书”里面除了642个千奇百怪的作文题目之外,全是空白。我倒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的奇妙之处,买回家时,它是一本日记本,也许某一天,它就是一本书了,而作者就是你。
喜欢它的原因还有一个,它激发了我对写作的无限渴望,我期待着打开固有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去发现更多的未知,像是一场头脑风暴,黑洞似的吸引你去探索,这个过程,奇妙又好玩。
文字的意义,在于记录与分享,这本属于阿城的日记本,就是他的成名作。他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能总是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高来高去,要交流世俗的生活质感。
跟随作者3个月的记录,了解威尼斯的日常生活,虽是稍有打破我对威尼斯的幻想,但也是从生活的角度,更加立体的了解了威尼斯,喜欢作者真实简单的记录方式,展现出威尼斯当地的世间质感。
关于死亡。作者通过对每一次特殊清扫工作的记录,展现出生与死的边缘,对死者来说,人生变幻无常,在死亡那一刻已然定格,而对于生者,关于生死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
跟随作者旁观25个人的生命故事,在我的脑海里形成,除去生死,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就都不是问题。甚至是关于死亡,也会随着我的年龄与历程,逐渐减轻它的分量。
看了这本书,我才深刻的了解到,原来我们外在所表现的状态,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作祟,在日常生活中不曾察觉或者不曾关注。它却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作者提到,每个人小的时候大致都经历过一些创伤,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完美的。
这些创伤来源不一,可能是被拒绝、活力能量长期压抑、麻木、缺乏温暖、紧张、被比较、被苛责被批判......
这些创伤中最大的挫折,是不被支持做原来的自己,而被制约成为别人(父母、老师、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人。
带着这些制约,我们的纯真、美好、爱心、信任开始逐渐瓦解
纯真变成多虑
信任变成不信任
自然流露变成精神崩溃和自我怀疑
这些清单列不完,而我们就在这些过程中,内在情感层越来越脆弱,无法长大......
深度了解自己,挖掘曾经的创伤,有觉知有方法的去面对和接受,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新生能量
如何在对话中找到对方真实的需求,如何有效的与他人对话,如何不带语言暴力的沟通等一系列沟通技巧。在沟通中能够理解着重彼此的需要,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通过这类实际技巧帮助关系建立,带着这样的意识去沟通,找到彼此需求中的共鸣,使有爱互助的初心成为现实。
很多次在不经意间,我们就会对谈话的另一方造成语言暴力却不自知。小时候,经常会有人随意的说起“你要是不听话,你爸妈就不要你了”“你就是不想学你就回家”“我真的受不了你了”等等,使用谩骂、诋毁、蔑视、诋毁的语言沟通,造成大多数人的心理创伤,而这些语言暴力都源于不平等的沟通,一方站在高处指责,而受害者缺乏自我保护的力量。
随着这本书的引导,我才建立起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在生活中去练习,三思而后行,真实的表达初衷。
生活中的关系,各式各样。每一个你遇见的人,一起经历过的事,都会促进一段关系中的建立。
关于亲密关系,父母、爱人之间的相处,往往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习惯于在亲近的人面前肆无忌惮。难以控制的情绪、逐渐枯竭的耐心,甚至是我知道他们很爱我,所以我做什么他们都不会介意。
在这些时刻,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了解这些状态的缘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找到伪装在问题中的礼物,是关系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契机。
怀着对美国第一夫人的好奇心,我翻开「成为」这本厚书,惊讶的是,我根本无法停止跟随米歇尔的文字,去了解关于她的故事。
我曾经跟好朋友分享“她就像一个好朋友一样,跟你讲述她的经历,所领悟到的瞬间“。因为这个很长很长的故事,我在网上几乎看完了她所有的资料。独立、自信、真诚、坦率,和跟随成长经历长在她身上的同理心,都令我佩服不已。然而,就算是像她这样的人,一样会沮丧、遗憾、难过、失望,关键在于面对这些时刻,如何处理才能决定你是怎样的自己。
人生百态,一书回忆录。便是63年小家之温情,我喜欢杨绛、老舍、沈从文,这些游走于近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大多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起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对文学的情怀都真真切切让人感动。
这本回忆录,本该是一家三口一人写一部分,可惜钱媛重病在医院,只写到5篇就再提不起笔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两年后,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一生伴侣、女儿相继离去。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他们这63年的点点滴滴,便是《我们仨》
虽是到北京已有些年月,但对北京文化了解不多,我便找到这本老舍先生的《茶馆》
这原是1956年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后被收录进《老舍文集》,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解释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中人物将近50人,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形象的轮廓来,生动鲜明,后来我又找出了1982年拍摄的电影回温,再一次与剧中人物度过漫长艰辛的五十年,深刻的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悲情与无奈,在这个环境下的百姓,啼笑皆非,乃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人性
书中的故事与道理,混杂在脑海,藏在角落储为精神食粮,我难以回答看书有何用处,我知道它一定有何用处,却不将任何一种用处做为目的。它将受惠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万事万物。
从关系相处、语言沟通再到日常记录人文情怀,每一种文字记录方式充实着我的内心,长长短短,两千余字与你分享。
#ninawhisper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