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杂谈副业项目自由职业无本创业忘忧社

拜托,不要随随便便暗示

2018-09-04  本文已影响462人  6198e0687973
拜托,不要随随便便暗示

今天在电梯遇到一个阿姨,奶奶让小米叫阿姨,小米羞涩地往我身上拱了拱,没吱声。奶奶尴尬地解围,“这孩子就是见生人不爱叫人。”

我听了,脑海里立刻浮现了小时候的事来。

小时候,我妈经常很随意地说我姐懒,无论什么场合,像是调侃又像是在找话题。有的时候我姐会气急败坏地怼,“我懒?!就你三妮勤快!”时间长了,我姐就越发不想做家务,慢慢地印证了我妈的懒。

这话里的三妮就是我,我们俩孪生,在一起很容易被比较。我长时间受我妈的话影响,渐渐的也约束自己,提点自己“勤快点”,唯恐哪天不干活就丢掉勤快的名声一样。

现在想来,父母看似随意的调笑和评价,都带有很强的暗示,它一旦促使人的性格形成,根深蒂固。

我小时候从没有吃过羊肉,长大以后一直对羊肉避而远之,别人问起来,我竟能脱口而出,“羊肉太膻了。”

直到我结婚后,先生买了一头羊,我们那天晚上只有羊肉这一样菜。因为拘束不好意思提要求,我忍着喝了点汤,天呐,真是“人间美味,盛世极品”。从此,我爱上了羊肉。

细想之前我对羊肉的深恶痛绝,其实来自我妈。我妈不喜欢羊肉,每次去坐席喝酒凡有羊肉这道菜,她总会露出厌恶的表情。敏感的我,在妈妈的表情上捕捉到了她对羊肉的排斥,感觉到“那羊肉一定挺难吃”,久而久之,就固化了我对羊肉的印象。

暗示的方式很多,语言上的,表情上的,动作上的,看似不经意间的,只要夸张或者频繁,孩子总会印象深刻。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害怕蛇,经常梦见自己被蛇追或者缠身,越是暗示自己不要梦见,越是梦见,其实这是意识强化。问她原因,她说她记得小时候她妈妈见到蛇的表情,那种恐惧印象太深刻了,她觉得世界上竟然有让大人如此惊吓的东西,那该是个多么恐怖的东西。

有了小米以后,和有孩子的家长都是自来熟,交谈中常听父母随意评价孩子,“我家孩子胆小”“我家孩子不爱吃菜”。开家长会,只要想沟通问题,家长听了总会先来一句,“我家孩子就数学差”“我家孩子就是字难看”“我家孩子就是话多”……

唯恐孩子不知道自己啥特点!

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话的后果,语言的角度通常在解围,维护自己或者对方的面子,把这些话当挡箭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试想,别人把你小气的毛病在每个同事面前说一遍又一遍,你什么滋味?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我就这样吧,说我小气我就小气!

孩子也是这样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胆小是自己的特点呢,父母却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夸大,还经常提出来,孩子听多了就会暗示自己“我胆子小,我胆子小,我不能……”

如果你想让孩子改掉某个缺点,只能用“冷处理”的方式,不去关注,不去大惊小怪,自然不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关注。

但如果你想让孩子形成某种优秀的品格,请你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组织好语言再评价你的孩子。

大人总会拿来借口不以为然,那是因为我们是成人,能够分辨其中的意味,但孩子却在成长中,孩子尚未形成分辨力,在你不停地暗示中形成的能力,都是正常的,不要怪孩子“天生”,要怪就怪你后天的教育。

教育哪有那么容易,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稍有不慎,孩子就变了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