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去的地方……..。每一次听国母唱“白发亲娘“这首歌时,总能把我的思绪,带到远在家乡的父母那里。
我生活在一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里,那时的我,唯一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走出山沟。我的高中生活是在30公里之外的一个学校度过的。那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星期五回家吃父母做的饭菜,一边吃一边汇报一周的学习情况,当然也要倾听父母对你的期望和教导。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满怀期待的准备享受父母准备的佳肴,但是当我到家时,大门紧锁,询问邻居,说母亲去医院看病,还没有回来,这是我从上学第一次感觉到内心的空落,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做在门口静候父母的到来,当父母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眼里的泪水已无法控制。那时起,家的概念,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泛起记忆。
工作在济南,由于工作的关系,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时的我就在想,一定努力把父母接到济南来住,但是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有一年的端午节,为了不让父母特别劳累,没有提前电话,带着全家回老家过节,到家才知道,母亲白内障在医院住院,为了不让我分心,没有电话给我,内心的这种负罪感一直伴随着我。这个端午节全家在医院里渡过,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父母不在了,我就成了家。
对于到达不惑之年的我,对家的认识和感受就会变得复杂。孩子长大,父母变老,聚一次,感觉就赚到了一次。越年长,也就越能理解陪伴的意义和份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
回老家的日子,面对着父母亲,即使一句话没有,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就觉得心安。妈妈忙前忙后,陪父母去田地掰棒子、摘花椒、刨地瓜,勾起渐行渐远的儿时记忆。不管年龄有多大,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永远会得到家的温暖。
父母在哪,哪里便是家。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哪怕只是简单的家常便饭,哪怕只是狭窄简陋的出租屋,有父母在,那便是家,团圆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