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获得好人缘,人际关系专家说,千万不要做错这件事
“我是真心想帮你的,你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呢?
我一心一意想让你改变,还不是为了你好吗?
我这样为你掏心掏肺,为了什么呢?还不是想让你生活得轻松点儿啊!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你照我说的去做,肯定能赚大钱,可你为什么就不听我的呢?
我都为你操碎了心,你不领情也就算了还反过来怪我,怎么那么不知道好歹呢?”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也说出了你的心声呢?
许多时候,我们好心好意地想去帮别人,想让别人发生改变,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人家根本不领情,有时候我们的真心实意,反倒成了让别人埋怨我们的理由。
可是,真的是别人不知道好歹吗?那还真不一定。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为别人好,不是我要帮你改变,而是我一直陪你成长。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他有着20多年的人际关系咨询实践经验。还曾经担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湖南卫视《变形记》的特邀心理顾问,《爸爸去哪儿》《奇葩说》的知识合伙人,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的副主编。胡慎之用他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也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中,胡慎之精挑细选了各种代表性的案例,从故事入手,让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出现的根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了解自己,也认识他人,从而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并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他们是传教士
01 执意改变他人,最后却害了人也伤了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老人的儿子生了重病,医院也无力回天,医生建议回家吃药维持。但是,老人却极力阻止儿子吃药。因为老人有一种奇怪的信仰,这种信仰认为,是药三分毒,吃药等于喝毒药。去医院看病根本不顶用,只有加入他的信仰,每天忏悔祷告才能治病救命。
后来儿子偷偷喝中药调理后,病情稳定了好多。但是有一天却被老爷子发现了。老爷子就每天去闹,监督不让儿子喝中药,还把他找到的药都给扔了。甚至逼着儿子天天早晚在家跪着祷告,并且大夏天也必须穿长衣长裤。
儿子不想让老人伤心,尽管身体早就虚弱不堪,但还是咬牙支撑。没想到老人变本加厉,要求儿子跪的时间越来越长。儿子不听,就上纲上线,说儿子不听话、不孝顺,想扔下他孤老头子不管,甚至会说儿子不听话病死也活该之类的话。
在儿子生病的那段日子,老人晚上都几乎没合过眼,就一直没日没夜地为儿子祷告,希望儿子能神奇痊愈。
后来儿子身心俱疲、心灰意冷,不想再苦苦地支撑了。精神一倒,很快就撒手人寰了。即便这样,老人依旧固执地认为,都是儿子不听他的话,才会丢了性命的。
这个老人不但没能改变儿子,还让儿子含恨离世,而老人自己的余生也会在丧子之痛中度过。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错了吗?没有,他很爱自己的儿子,并且愿意为儿子牺牲一切。
儿子错了吗?也没错,他知道生病需要吃药,但又不得不听从老人摆布,因为他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日子中,让老人开心一天是一天。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剧故事,而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我们执意改变他人,结果往往是根本改变不了他人,还会害了人家,也伤了自己。
02 为什么我们要执意改变他人呢?
可是,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喜欢要执意地改变他人。胡慎之老师认为,表面上看来,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好心,是在为他人好。然而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好处。
首先,我们帮助他人改变,是一种自恋的满足。
帮助他人改变,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对他人来说是价值感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恋的满足。因为我们都希望被别人需要,并通过这种被需要,才能体现自己的重要性。
其次,帮助他人改变,能让我们摆脱孤独感。
人都是群体性的动物,都不能离开别人单独存在,所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能跟自己志同道合,可以让自己在心灵上更加愉悦。而把对方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就可以让彼此的关系更亲密,让我们摆脱孤单感。
最后,一直想要改变他人的人,是想掌控对方。
我们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其实也就相当于把对方完全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让对方认同我们的观点,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这样,别人才能听我们的话。并且一旦真的成功地改变了对方,就等于给对方洗了脑。如果对方不按我们说的去做,就会有一种欠我们很多的愧疚感。
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掌控,这种掌控能够让想改变别人的人,获得一种美妙的、掌控一切的体验感。
这一点在亲子关系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许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牢牢地控制了孩子。如果孩子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就会觉得自己很不孝,对不起父母。而父母也因为这种掌控,感觉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就得自己说一不二才行,否则就会指责孩子忘恩负义。上面的老人和儿子的故事,不是正说明了这一点儿吗?
然而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相处方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谁也成不了谁。
03 如果你试图改变他人,请放弃
对于一心想改变别人的人,胡慎之老师在书中也提出了几条非常实用而中肯建议。
首先,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就是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哪怕你是我的亲人或者朋友,你的依然是你的,我的依然是我的。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边界,就是要承认并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不给对方施加压力,或者威胁对方如果不听我们的话,就会失去我们的爱等等。
如果我们试图帮助别人改变,其实是在暗示对方:第一,你现在不对或者不好;第二,我告诉你的才是最好的,你只要听话就好;第三,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你就会得到好处,反之,你会失去很多。
这其实从深层次来说,都是对对方的一种否定、一种攻击。
就像故事中的老人,其实一直在否定儿子吃药是错的,在攻击儿子不听话就是不孝顺。
俗话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们每个人情况不同,需要也不同。比如你给低血糖的人一块糖,可以救他的命;但你给糖尿病患者一块糖,却会要了他的命。
所以对我们好的,未必对别人也好。如果我们想真心帮助别人,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尊重人家的需要。
其次,真心为对方好,并不是试图帮他改变,而是耐心陪伴他。
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命中的坎儿,都会有孤独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积极地为对方出谋划策,或者像故事中的那个老人一样,去强人所难逼别人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静静的陪伴者,用心去陪伴他,认真倾听他的心声。
在释放完内心的情绪后,每个人都有能力整理思绪,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故事中的老人能听听儿子的心声,了解一下儿子的痛苦,也许儿子就能更加理解老人的爱,也愿意主动去走近老人,去了解老人的信仰呢。就算最后还是无法留住儿子的生命,但至少父子两人是互相理解的,彼此不留遗憾的。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无论对错,不管曲直,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所以我们对别人最好的爱和最大的帮助,就是用心陪伴和理解他。
最后,帮助别人的原则是:不求不助。
心理咨询中有个原则就是不求不助,也就是说。如果来访者不主动提出要求,心理咨询师是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的。
这个原则也同样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别人不主动求助,说明他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或者是不想让我们介入。因为也许我们的介入会让人家感到更大的压力,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回报我们呢。
在上面的故事中,尽管多年来,父亲一直在不停地劝说儿子加入那个信仰,但儿子一直不为所动。这就说明儿子本身对这件事不感兴趣,甚至是抵触的。
所以父亲的威逼利诱,对于病入膏肓的儿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听父亲的话,儿子就违背自己的初心,也加重了身体负担。如果不听,又知道父亲为自己好,害怕最后还让父亲伤心。所以在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干脆直接放弃了各种挣扎,很快带着遗憾离世。
当然并不是说要对别人的疾苦不闻不问,而是说如果我们确实关心对方,那就可以关切地问问他感觉如何,是否需要我们的陪伴。如果对方主动问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只需要告诉他,如果我们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处理,意见仅供他参考就可以了。
这样,即使别人没采纳我们的意见,也不会有心理压力。
所以说,不管我们多么希望为对方好,也一定要有界限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也不要妄图改变另一个人。
如果你真的想帮一个人,请用心陪伴他,而不要试图改变他!
如果你想学会更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请读一读这本《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你将收获一生的幸福。因为科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幸福度,90%取决于其人际关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