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书山”
又是一年大考季,看到在“书山”跋涉的学子,也想起了自己,从樵夫人生走向教师生涯,我经历了上山砍柴,也经过了读书教书。虽然前途无甚风光,但沿途则不缺风景。而今临近退休,一路走来,许多事,许多物,我更喜欢类比在一起。
回首之间,虽说早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但我却惊讶于真实地体悟到了,别样的“书山”,一样的路径。而“书山”绝非仅仅只是一个喻词,“书”与“山”,原来两者之间竞是如此地意脉相承,何其相似。
我家住深山,砍柴为业。所以年少时候的我,确切地说就是一名樵夫。
自小我就学会上山砍柴,但是需要砍柴的种类很多,山里人把所砍的柴分为三大类:青柴、小青棍和青棍。青柴,青青柴禾者也,但凡适合做柴火的均可;小青棍,就是比青柴稍大的柴禾,砍了后要在柴枝的末梢保留一点青枝叶;而青棍,则是青柴之棍者也,也就是说把小青棍末梢的那点青枝叶再砍掉,单独剩下的一根棍子,这种柴禾也称棍子柴或青柴棍,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比小青棍更大的柴禾来砍。这样看来,上山砍柴,小青棍比棍子柴容易砍,但又远不及青柴多。
上学读书经历了学生时代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书后忽然悟得,这似与砍柴种类相仿佛,小学类似青柴,中学类似小青棍,大学类似棍子柴。小学只要适龄儿童就可以,中学得从小学升上,而优者才可以选拔上大学。
砍柴,是樵夫生活的全部。当年上山砍柴,打什么柴?这要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合适的柴火。平时居家的炊火之用,多选择青柴,只要山上有什么柴禾就可以去砍了;家有盛事,选用小青棍,这种柴禾最大特点就是,用枝叶来生火,而干枝又耐燃;砍柴卖,主要则是砍棍子柴,因为棍子柴体量不大,但物量却不轻,而且方便柴禾的捆绑和运输,适合交易。而要砍回棍子柴,却往往需要上高山入深山。所以,上山砍柴,其实就是上山取材,人们大可以各取所需。
由此再联想到上学读书,我们不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读书毕竟是有益于人生的,不过读书是受条件限制的,那当然就是大学优于中学,中学高于小学。而我所处的时代,读小学普遍,读中学难得,读大学已然就是精英了,甚至在某个时期曾一度是命运在安排。在我看来,这上学读书,鬼使神差,仿佛就是上山砍柴。所以读书教书,这过程其实就是在选才。
年少时候的樵夫人生,最让我懂得了“砍柴不负磨刀工”的至理名言。想要柴砍得快,砍得多,最得力的就是有一把锋利的刀,但“宝剑锋从磨砺出”,当然需要“不负磨刀工”。因为只要手握一把锋利的刀,即便你身处绝境,也可以披荆斩棘闯出一条路来。
但是,“磨刀工”,不是“磨洋工”,“磨刀工”需要沉得下气,耐得住寂寞,努力了才可以提升自我。“磨洋工”不同,那是在混日子。尤其是对一个低起点的人来说,那就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苦下“磨刀工”。毕竟优秀从来靠的就是,这种学习的积累,日常的沉淀,这也印证了什么叫“天道酬勤”。
所以,当我经历了别样的“书山”后,就知道了上山砍柴就是在取材,上学读书就是在选才。这样,到过的山越多,取材的范围也就越广;读过的书越杂,选才的空间也就越大。不过读者诸君须知,无论是取材还是选才,都需要通过一样的路径,那就是“勤为径”。
在当下,不同层次的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才空间;呼之欲出的教师轮换制,打破了优质学区的取材范围。这样,等到万事俱备,只要通过别样的“书山”,一样的路径,就会发现异样的风光,同样的出彩。
攀登高峰,一路欣赏。在“书山”跋涉的学子,相信必有所获!
(照片来自网络) 本文发表2023年6月10日《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