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养猪成本那么低,那我们中国全部吃进口猪,不要养猪了吧!?
巴菲特读书会近期举行了一场养殖行业主题投研分享。
题目来自活动期间一位会员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辩论,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清晰,我们对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当天的主题私董会上,我们邀请了长期关注养猪行业的会员进行了主题分享。在中美养猪问题上,大家都有不同见解和问题,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来。
1、问:中美目前的养猪规模是如何的?中国处于什么水平?
答:美国养猪业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整合,至2000年基本完成,由70年代末约70万个商品猪场到2000年不足10万个,2010年时仅约7万家,生猪养殖场数量锐减近90%。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经历了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②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③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
中国养猪业自2007 年开始整合,截止至2015 年,养殖户数量不断下降,幅度高达40%。出栏500 头以上的猪场出栏占比达到45%,同时场均存栏数提升约一倍,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2、问:未来中国的养猪规模格局会怎样?
答:未来中国的生猪养猪结构将由目前的金字塔形向纺锤形转变。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会出现2-3 个千万头规模以上的企业;还会涌现出一大批出栏量在5000-10000头间的规模猪场。
以上两类生猪供应主体将成为国内生猪的主要来源,共同保障稳定的猪肉供应和食品安全。
3、问:两国的养猪成本差距在哪里?
答:2012年中国的养猪成本在13.62元/kg,同期美国的成本是6.93元/kg,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养猪成本近几年在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截至2017年,中国的成本为12.42元/kg,美国的成本为8.74元/kg,相当于中国的70%。
美国养殖成本中饲料、仔猪和机器厂房成本是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2016年三项成本占比超过85%。在早期管理费用、人工费用和水电动力成本占比较高,随着养猪产业的发展,三项成本占比开始下降,医疗防疫费用占比开始上升。
中国养殖成本中饲料、仔猪和人工成本是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前两项成本占比一直在80%左右,总成本对比中,中国与美国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工费用,美国人工费用在成本中占比较小,但是中国这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超过15%,这主要与我国目前还是以散户为主的生猪养殖模式有关。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推进,人工费用这项成本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4、问:中美养猪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中国应该如何提升养猪规模或成本?
答:1)未来10年中国养猪规模化进程加速。我国现在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加速阶段,散户逐渐退出,养殖规模逐渐大型化。美国80年代初期开始规模化加速,此后10年间也是规模化集中最快的一段时间,成本迅速下降,效率快速提升。对标美国的规模化进程,可以推算中国未来10年将会是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的一个黄金十年。以当前每年5%的养殖户数下降速度,10年后养殖户的数量将减少到2500-3000万户左右,数量下降一倍。可以对标到90年代中期美国的水平,年出栏500头以上养殖户市占率将超过70%,集中度大大提高。
2)人工成本未来下降空间大。中国目前人工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18%左右,2016年达到2.87元/kg,相比之下美国人工成本仅占比1%左右。未来随着集中度的提升,人工成本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3)管理和技术进步带来料肉比的提高。中国目前生猪养殖的综合料肉比大概在3:1左右,美国生猪养殖的综合料肉比大概在2.7:1左右,这之间的养殖效率差异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
规模小的养殖户对技术和管理的投入较少,造成我国生猪养殖效率低下,这一点同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情况类似。过去10年我国生猪养殖料肉比一直保持在3-3.1之间,未来10年随着,随着规模化和机械化进程的加速,散户的退出,生猪养殖行业平均料肉比将有所下降。对标美国90年代料肉比的下降幅度,未来10年国内料肉比有望下降到2.8以下。
5、问:国内养白猪的成本比美国贵,从竞争优势分析,中国应该从美国进口白猪,国内重点养殖黑猪。可以这样认为吗?
后来我们把问题抛到雪球上,得到了热烈回馈,精彩观点摘要如下:
蟹蟹姐姐:就目前的竞争优势来判定中国未来应该多养黑猪,美国应该多养白猪的说法有些偏颇。原因是:
1.养猪成本角度。美国今天养白猪的成本比中国低也是一步一步降下来的,而且中国养白猪的成本,随着规模化养猪的推进,这个成本也在逐步下降。所以美国人养白猪的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没有太大的护城河,也是不持久的。
2.农民收入和扶贫角度。养猪是曾经是中国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今天国家在推进规模化养猪,养猪所用的饲料的主要成分——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通过温氏股份等大型公司可以看到,养猪是国家扶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重要的抓手。
3.食品安全角度。猪肉是中国人饮食重要的组成部分,猪肉消费在中国的GDP和CPI的权重很高,这里的猪肉主要是白猪肉,不是黑猪肉。猪肉的供应实际上关联着中国人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猪肉供应出了问题,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推断,中国不可能把猪肉的进口作为中国白猪肉的主要渠道。中国人自己吃的白猪,还得自己养。
候鸟2030: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国家稳定,粮食和主要肉品供应是基石。
国内品种如民猪,小花猪,黑猪等等,由于散化养殖出栏慢,料肉比高,等等,竞争力不高,且各地的环保政策禁止散养,国内品种在逐渐的衰退与消失。
当初为了提高出栏率和屠宰率,瘦肉率等等,从国外快速大量引进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国外猪种。优势是料肉比低,出栏快,规模化快,成本相对土猪要低,因此易于推广。
自从引进国外猪种后,养殖状况也日异月新,比如非洲猪瘟,伪狂犬,等等各种国内没有的病毒也被引进来,因为生长快,对饲料的蛋白等营养要求也高,因此也改变了原由的饲养方式,从美国康地泰国正大,的全价饲料,到预混料,到转基因玉米与大豆,整个食物链都统统改变原有状况。
我有理由相信,引进国外猪种,中短期是降低了市场终端的价格,但整个养殖生态链与安全被彻底改变了。因为猪种,疾病,饲料,疫苗,饲养和预防治疗方案都受到了国外牵制。比如拜耳,辉瑞等国外动保品牌,已占据国内动保市场的半壁江山。
目前,唯一国内猪种与品牌相对成功的就是天地一号的土猪。卖猪肉的北大高材生,陈生,还记得吧?因肉质好,味香而安全,虽价高也避开了国内外的猪周期而得以稳健发展。温氏,牧原等国内养殖集体正在茁壮成长,但饲养品种问题确实值得思考。
因此,我个人倾向国内应重点培养本土品牌。但规模化是势在必行。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好问题。
天堂的幻想02:中国每年出栏7亿头猪,美国大约1.3亿头。白猪生长周期只有5个月左右,黑猪1年以上。如果从美国进口白猪,在美国满足本土需求的基础上再养专门供给中国的白猪,如果按5亿头算,美国本土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饲料成本必然大幅上升,再加上绕半个地球的运输成本、关税等等,到老百姓餐桌上价格估计比黑猪肉还贵,而且还都是冻肉,还有什么竞争优势?不要说这个假设,现在去超市看看进口冻猪肉价格就知道了。白猪是商品猪,黑猪是我国特色猪,应该把黑猪推销到美国去。
......
看到球友们积极的讨论,观点还是比较明确的,猪还是中国自己养的好,等规模上去了,AI技术充分应用了,人力成本下降了,那么总的成本还是会下降的,两国的差距会逐渐变小的。
养猪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社会就业等多种因素,不可能过度依赖进口。
特别提醒:本文为投资逻辑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