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愿意交流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遥唯芳华

作者:李小龙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跟父母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密切相关,所以孩子的成长对家庭幸福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换一个角度,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跟他的幼年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我是做精神动力学取向的,这是从精神分析的背景来看的,关于幼年成长涉及到可能的缺憾,以及我们需要修复的部分,同时也涉及到,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我们需要以什么方式来养育,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成长过程。

在治疗室中,治疗师在跟来访者工作时,常常会回到来访者的童年成长经历中,来跟他梳理,这种梳理包括:他的事件,情感,感受和经历,以及跟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梳理,既有助于他澄清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未完成的事件,同时也是修复心理的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从大众的角度,无论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关注自身成长,家庭幸福的人们来说,当你在家庭里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如何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事情,父母带孩子来做咨询,父母便会讲孩子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孩子不跟父母交流。

就是孩子不跟父母说话,回到家就回自己的房间玩电脑,平时也有很多这样逆反的行为,在家跟父母对着干,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

有的时候,我会问母亲,你跟孩子交流么?母亲把眼睛瞪着说,他都不跟我说话,我跟他怎么交流呢?

然后,我就会非常的愤怒,说,作为孩子的妈妈,这个妈妈都做到孩子不愿意跟你讲话了,你觉得你还光荣么?

那么反过来说,母亲怎么才能跟孩子交流得出来呢?

有一句启发的可以深思,回家常常想:

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

这个孩子是我亲生的。

当你自己在内心中,把这句话想得自己都感动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去找孩子交流,我想孩子一定会跟母亲交流的。

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跟孩子交流不起来?因为父母在跟孩子交流前,预设了很多内在的期待。

比如,期待他成绩好,期待他考名校,期待他在同学中人际关系好,期待……然后一旦发现孩子哪一方面不如自己的意,就会对孩子说:你不好,你很糟糕,将来肯定不成器等等。

如果我们的内心是以这种姿态跟孩子交流的话,孩子能够感觉得出来,他会感到一种苛刻和严厉,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离父母很远。

2

养育方式对婴幼儿的影响

孩子在家庭关系中,父母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

作为治疗的角度,引申来讲,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我们怎样做妈妈,怎样养育孩子,特别是早期的养育,怎样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育环境?

首先,涉及的是孩子一出生,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下温尼克特的一些观点。他十九世纪在英国的工作,导致了英国在制定母婴保护条例时,都吸收了他的很多观点和研究成果。

用他的视角来看,孩子一出生,首先需要一个好妈妈。

这个好妈妈的概念就是他能够去专注于孩子的成长,能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甚至可以说去迎合孩子的需要。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6个月-12个月,在这个阶段,如果母亲的照料非常的专注,孩子就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成长环境。

那么在这个阶段,什么叫做母亲专注的照料?

首先需要知道,孩子一出生,他的状态是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最形象的比喻,婴儿出生后很容易就会想吃奶。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哺乳的过程,孩子一饿,他的肠胃就会蠕动,然后他的口腔里就会分泌唾液,在这个时候,他会觉得我的身体有一种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我需要得到某种满足”,他就想得到满足。

大家知道胎儿在子宫里是怎样完成满足的么?

因为婴儿有这样的一个需求的时候,母亲通过脐带,还有血液,就把这个养分带给了孩子,还可以把孩子的排泄物带走,孩子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了。

所以我们说,胎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间,因为我们在胎盘里,吃喝拉撒都不用我们操心,更不用去想贷款买房买车,我们一切的生命需要,妈妈全部帮我们去完成了,把我们该做的事情,都做了。

但是,当我们一出生,脐带被剪断后,在生理上,就跟妈妈有了一个完全彻底的分离。

这个分离之后,就开始了我们一系列关于人生的各种挑战。比如,饿了就要想办法找东西吃,冷了就要想办法找衣服穿,还要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等等,这些就是妈妈代替不了我们的。

那么从我们自己去做这个事情,和在胎儿期妈妈去帮我们去做这个事情之间,有一个过渡,那个过渡,在心理成长上极其关键,就是说在胎儿时,妈妈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

然后,当我们出生后,我们需要一段时间,延续这种无条件满足,然后,才能逐渐成长为我们自己来满足。这个发育阶段,在温尼克特看来,我们叫做绝对的依赖到相对的依赖再走向独立。

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妈妈的存在,以及养育环境的存在。然后,他才会意识到,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去做的,妈妈代替不了的,这个就过渡到了相对依赖。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走向独立是我们一生的目标,我们从一出生到走向死亡,我们都在完成独立,这个过程也许非常艰难。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就是母婴关系的依赖,非常真实的写照;相忘于江湖,就是彼此相互独立的存在。

这就是道家,自然万物发生存在的写照,真正做到相忘于江湖的寥寥无几。所以,婴儿需要经过这个一个发展阶段,在最早期尤为关键。

婴儿从胎儿的完全依赖,到要独立面对世界之间有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他的妈妈,他的妈妈通过非常专注的照顾,通过这个照顾,来辅助他逐渐的面对现实的能力,妈妈专注的重要性。

理论上,其实按照你的自然本性来做,你就能做一个好妈妈,如果说,母亲不断的通过别人的劝告,实际上反而还做不好。

很多妈妈,尽管开始还不熟悉,会有焦虑和担心,其实只要他投入到自己和孩子的情感当中,实际上就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妈妈。

如果完全投入到跟孩子的关系中时,在那样一个很美妙的关系中,你就可以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需要什么,他在想什么,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母亲会很自然的懂。

比如,一个有经验的妈妈,她会区分孩子的哭声是要表达什么事情。

孩子不同的哭声表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在表达高兴、喜悦。喜悦也可以哭,甚至对孩子来讲,哭泣就像是我们成年人做广播体操一样。

实际,哭就是对自己身体肺活量的一个锻炼,好的妈妈在这个时候他不会去把孩子的哭声止住。

因为做妈妈的她们自己很焦虑,所以认为孩子一哭,就是孩子很焦虑,然后他们就非得把孩子哄睡着了,然后孩子就不哭了,其实有可能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反而耽误了孩子。

当孩子哭时,做母亲的首先需要做到不焦虑,才能够分辨孩子的哭不是难受,而懂得哭声中是需要什么。

有时,孩子就是想哭一哭放松一下,妈妈这时会很平静的让孩子哭一会,然后,自然的他就安静了,前提是妈妈不焦虑。

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焦虑的妈妈,焦虑到什么程度呢?

孩子吃的奶粉是不是有毒啊,

孩子将来会不会光宗耀祖啊,会不会为我挣面子啊,

孩子会不会上清华北大啊…

这些因素加进来的话,妈妈就不是在跟孩子打交道了,妈妈就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制作商品。

一旦一个孩子的养育过程被置换成了一个商品的制造过程的话,那就悲惨了,孩子就能潜在的感觉到,其实父母并不是爱他的,并不是专注他的。

很多孩子在青春期出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跟父母的冲突,家庭关系不好、不和,为什么出这样的问题?

一问他的成长史,三代单传,家里是书香门第,那么他在家里就承担了两个重要任务:

第一,必须活下去,不是为自己,是为这个家族,这个家族要延续香火;

第二,你必须要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要金榜高中,这样才能完成你的使命。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一生下来他就注定了,不能为自己活着,要为家族活着。

然后他就会找不到自己,一个人在内心找不到自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些痛苦就会演化成我们常见的一些症状,各种心理障碍。

从这种现象,我们再回溯到一个孩子最早期的成长,比如说,妈妈能不能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上跟孩子有个交流。首先,就是孩子是否能确定,在最早是自我的一个状态。

就是知道,我是一个被妈妈关注,被妈妈爱,被妈妈情感满足的孩子。当妈妈这样去对他时,在内心他就会形成我们是一个好孩子,这种观念最早的萌芽。

同理,就像在课堂或单位上,如果你的老师或上级对你特别好,你就会认为他们特别好,同时,在你的内心也会有种声音,说明我也是好的,所以人家对我好。

反过来,你的老师或领导对你很糟糕,你一方面对他们很愤怒,同时,也会在内心深处潜在的感觉到因为我不好,我是一个坏孩子,所以他们才会对我不好。

大家想象,这样的情景,出现在最早的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当中,如果妈妈持续地对孩子不关注,情感上不专注,忽视、冷漠、拒绝,这样的话:婴儿对妈妈的喂养方式非常的愤怒,同时也非常的绝望;

另外一方面,我们最早的时候,妈妈就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内在自我的意向:

我是一个坏孩子,妈妈之所以会这样忽视我,拒绝我,是因为我不好。

那么这个孩子会无数次,在他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一遍一遍的在内心体会,我不好,妈妈对我不好,是因为我不好,我是一个坏孩子,无数次……

一遍一遍的重复,足以把一个人塑造成为一个低自尊的,没有价值感,没有自信心的这样的孩子。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成年人有不自信,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这些都跟我们的早期养育环境不充分有关。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轻可重。

任何一个妈妈,她不可能完全不关注孩子,她肯定是关注一部分,忽视一部分。如果这个忽视的部分太多的话,这个孩子的问题就会比较严重,反之则较少。

在现实生活中,比如,神经症,大家常说神经衰弱,有可能就是他早期的养育环境有忽视,但又不是很大的忽视,这样他会在内心有个轻微的反应,比如,敏感,多疑,睡眠不好。

临床上也有很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些手腕上一道道把自己割伤的,或人格障碍的,那样的人,就是早期养育环境相对忽视的。

这些就是母亲在孩子童年早期,养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