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本领大学@思维导图半路做销售

李叫兽的6种思维武器(下)

2017-04-07  本文已影响1218人  唐瞬

【摘要】关于文案、营销、品牌的种种观点,会因人异、会因时迁、会因事变,而李叫兽那种超常思维体系,你若真正掌握了,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灵魂附体”。这才是关键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我对李叫兽系列文诸多观点都持保留态度,毕竟,他的很多文章从论点到论据,从问题切入到结论导出,都带有很强的逻辑推导,但也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关于品牌、关于营销、关于文案,每个问题有不同的切入口。而这些切口不同,很有可能会导出完全相反的出口。

就拿文案来说,你可能起初会觉得李叫兽的“解冻系列”观点非常实用,但在看完《尖叫感:互联网文案创意思维与写作技巧》之后,这种认同感更具体、更系统;碰巧,你又读了《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这本册子,而且又非常认同New Balance与李宗盛合作的系列广告,之前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又开始了松动,从中裂变出新的想法。

所以呢,与其说我感兴趣的是他的观点,不如说是他成型的方法论。再进一步讲,相比那些极具说服力的案例、新鲜刺激的论点、可以直接用于实战的“干货”,我更在乎他使用思维工具、分析问题的方式、系统认知的逻辑,以及他的出现对当前营销界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那些关于文案、营销、品牌的种种观点,会因人异、会因时迁、会因事变,而他那种超常思维体系,你若真正掌握了,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灵魂附体”。这才是关键所在。

这次,我想从主要以下6个方面来探讨李叫兽的“思维武器”:

1)问题导入式。

2)一分钟话术。

3)金字塔原理。

4)消费心理学。

5)互联网思维。

6)营销科学化。


[此处接上文]

4.消费心理学。

如果你想说服别人做什么事情或者购买什么东西,我认为你需要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每天表达用的、每天思考用的语言。——大卫·奥格威

我会极力在脑海中想象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用的产品是什么,如何使用。他们不会告诉你很多,所以你才要思考他们产生兴趣并购买商品的动机是什么。——比尔·伯恩巴克

了解你的潜在客户,了解你的推广商品——深入彻底地了解他们。——乔治·葛里宾

“需要使用他们的语言”、“思考他们购买商品的动机”、“深入彻底地了解他们”,等等,从奥格威到伯恩巴克再到葛里宾,每一位广告大师都将了解消费者放在关键位置,就像头顶悬挂的一把利剑。

李叫兽也不例外。

从“消费升级”以及“解冻文案”系列文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熟练掌握“认知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是谈用户需求、痛点、动机的前提条件。

像《如何利用“从众心理”》一文,他以“渴望群体”、“回避群体”、“喜爱群体”、“拒绝群体”四大类型,来论证“能够影响某个决策、判断和感受的群体”的核心论点,几乎通篇就是一篇“消费心理学”范文。类似的文章还有:

1)《解冻文案I:唤起用户的痛点》

2)《网红自媒体,最大的价值不是流量,而是……心理唤起》

3)《有些产品,用户为什么不想尝鲜》

4)《内容电商时代,消费者偏好变化》

5)《刺激打赏心理的9种方法》

如果你是李叫兽的“死忠粉”,你肯定对下列一批词汇非常“眼熟”:

唤起、心理唤起、激活、偏好、共鸣、共鸣感、刺激源、外部刺激、内部刺激、攀比心理、信任、说服、认知需求、价值驱动、动机、渴望、拒绝、情绪、欲望、长期兴趣、切身利益、关心、情感……

诸如此类的心理学术语在李叫兽的文中反复出现。此外,像“调用认知”、“调用情绪”、“调用欲望”,“激活隐形的社会契约”、“激活帮助心理”、“激活互惠心理”等等,这类心理层面的概念也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如果你想像李叫兽那样自由随心地谈论用户感受、消费心理、购买欲望,我建议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妨先啃几本有关“认知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的论著,再来谈论我们的“上帝”——如果你当顾客是上帝的话。

本部分延伸阅读:

1)《认知心理学》

2)《消费者行为学》

3)《决策与判断》

4)《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5.互联网思维。

今天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人:不会接触互联网的人、学习使用互联网的人、正在利用互联网的人。李叫兽毫无疑问是第三种人,他是互联网的“原居民”,他的“互联网思维”与生俱来。

(说实在话,“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今天用得有点滥,几乎搞营销的人人都在用;但没办法,没找到合适的词来替代它,望简友们将就一下。)

梳理他的【微信公众号】系列文章,可以发现,李叫兽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A.以“互联网思维”看待互联网问题。

例如:关于“公众号”的系列文:《公众号文章如何耐读》、《公众号的5种社交币》、《把社群建在脑里,而不是微信》等;再如:关于“网红”的系列文:《如何像那些网红一样呼风唤雨》、《延长网红生命周期》等。

B.以“互联网思维”PK传统营销思维。

例如:《什么是文案》、《真不巧,这次“消费升级”不太一样》。

C.“互联网思维”&传统营销思维。

例如:《你可能只会列营销大纲不会做营销计划》、《一个市场是如何激活的?》、《品牌包装:你把用户感动哭了都没用》。

D.传统营销思维“互联网化”。

例如:《市场部到底该做什么?》、《改变消费者的说服文案,有且只有以下4种》。

当然,如果将“互联网思维”细分,还可以列出“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干货思维”……诸如此类的清单。

这些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叫兽会针对不同问题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有些人只拿“互联网思维”说事,却对传统营销思维不闻不问;有些人坚持“传统营销思维”走到底,对“互联网思维”异常排斥。

前者身心沉浸在互联网世界,当它是“根本”,只是偶尔探身出来,飘到传统的世界,散散步、透透气;后者则屁股坐在传统的椅子上,打量、观察、思考互联网世界,当它是“虚拟世界”。

前者的样本企业是微软、IBM、诺基亚、阿迪、耐克、可口可乐、麦当劳、万科、海尔、“CCTV标王”;后者的明星公司是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特斯拉、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小米、腾讯、百度、“综艺娱乐王”。

前者谈论的二八理论、蓝海战略、整合营销、定位思维,后者流行的是“长尾”、“引爆点”、“黑天鹅”、“灰犀牛”;前者成天捣鼓4P、4C、SWOT、SMART原则,后者拼命折腾SICAS、波特五力模型、大数据、“七字诀”;前者碎碎叨叨“消费洞察”、“头脑风暴”、“品牌写真”,后者张嘴闭嘴“痛点”、“用户思维”、“用故事包装事实”。

当然,老辈营销人也会“痛定思痛”:

以前品牌做传统广告就可以,现在创意被运用在许多环节;以前广告放在NBC、CCTV就可以,现在可以有娱乐营销、公关营销、时效营销等一万种玩法;以前创意是广告的一部分,现在广告是创意的一部分。

当然,新辈李叫兽更会“瞻前顾后”:

没错,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但是不论商业社会怎么变,不论是互联网经济还是马车经济,不论是新媒体还是农村刷墙营销,都需要遵循最基本的商业规则和商业逻辑。

今天这个世界,脱离商业规则和商业逻辑来谈“参与感”、“尖叫感”、“认同感”等营销经验,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如何有效发挥“互联网思维”的效力,既懂得“瞻前”又明白“顾后”的“李叫兽”,确实不失为学习的典范。

本部分延伸阅读:

1)《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2)《尖叫感:互联网文案创意思维与写作技巧》


�6.营销科学化。

如果将“李叫兽”形容成互联网“爆款”的话,那么,“营销科学化”这句话就是李叫兽的DNA。你可以将它当作一把尺子,用它来检测李叫兽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论点,甚至是行文风格、图片调性。

毋庸置疑,它是“李叫兽”论点体系里的核心链——可以将每一粒钻石般的“论点文”串联起来的项链。

那么你或许会问:他为什么要深度聚焦锁定“营销科学化”?

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看,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既是中国商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商业融入全球化的三十年,更是中国商业走向持续、生态、科学、前瞻的三十年。

从最初的区域性、本土化、中国特色,到区域性与国际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中国特色与世界准则的缓慢融合,再到现在全方位推行国际性、全球化、世界主义,这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我们选择、结合、接受、热爱,一边拿来、一边改造,一边拷贝、一边抛弃,一边寻找、一边创造,一边应用、一边摸索,通用火的时候我们学习韦尔奇,微软行的时候我们推崇比尔盖茨,苹果牛的时候我们膜拜乔布斯,Facebook热的时候我们追捧扎尔伯格;整合行销、4A公司、哈佛商学院、麦肯锡咨询,我们统统引进,统统复制。

好的一面,我们一边摸着石头过河,无知者无畏,埋首干活,抬头探路,痛并快乐着;我们一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日日新,月月异,且行且眺望。

忧的一面,我们必须勇敢面对“沉疴遍地,泥沙俱下”的大局面:一边是“百鸟争鸣”——乙方是什么“鸟”都在争相发声;一边是“万马齐哑”——甲方什么“马”都在争相突围。

“鸣”和“哑”合二为一的“道”在哪里?

从时间的横向维度来看,我们来到了新的“拐点”时刻。原来的土法则、洋法则、老法则、新法则、东西结合的法则、新老兼容的法则,都必须纳入“互联网+全球化+消费主义”的新形势下来分析、研究,来重新思考,重新发现,重新出发。

当我们的互联网品牌已经跻身全球巨头行列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战略服务;当我们的年轻消费群体与世界潮流无缝接轨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消费理念;当我们的电商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营销服务?

新时代的新问题,老法则管用吗?新时代的新观念,老套路管用吗?新时代的新模式,老知识管用吗?每一个新晋的行销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偏执的那一套、我们相信的那一套、我们掌握的那一套,还适合这个“瞬间变脸”的时代吗?

我们电视机时代形成、发展、实战出来的套路,还适合用到穿着阿迪、吃着汉堡、用着iPad、看着漫威长大的孩子身上吗?

25岁的李叫兽勇敢地捕捉到这些,并勇敢地预见这股潮流的流向。

他大胆地向那些吃老本、走老路、拼老命的中国营销人、广告人、策划人提出了“营销科学化”——并为些祭出三大杀招:一招“正本清源”,一招“产品迭代”,一招“压缩胶囊”,一招“打破壁垒”,招招威风八面,招招直中要害。

A.“正本清源”

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习惯“透过表象看本质”,而李叫兽习惯“通过本质看表象”,这当然是一种更有效的思考方式。

例如在《市场部到底该做什么?》一文中,李叫兽直截了当地提出:

每个人都能描述出自己做的工作,但几乎没有人能指出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大部分人很清楚自己的日程表,但不清楚日程表背后的意义。

这就几乎回到了我们日常工作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哲学思考范畴。一个“到底什么是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有可能被日常工作中诸如“如何吸引眼球”、“如何促进交易”、“如何引爆传播”、“如何提高粉丝活跃度”的二三级的子问题扰乱视听,以致偏离“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关键的问题。

相信很多市场部的人看了这篇文章会深有感触——原来忙忙碌碌这么多年,却连问题的本质都没有抓住。

“通过本质看表象”——李叫兽“正本清源”的秘密武器,就是回到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学原理”,回到西奥多·莱维特的“营销想象力”,通过经典营销理论,直指问题本质。

B.“产品迭代”

互联网产品开发(APP、ROM等)强调“产品迭代”精神。经过“互联网+”的演示传播,就连最最传统的制造业也开始在学习“产品迭代”。

所谓“迭代”,说白了,其实质就是品牌方为应对当前市场变化、用户应用反馈或未来市场变动而采用的一种与时俱进的产品对策,或品牌包装对策。

例如小米手机的软件系统MIUI,问世前两年几乎开创了业界最快的发布节奏:每周五更新一个版本,让用户反馈的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和修正。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李叫兽也深谙这种思维方式,这也是“营销科学化”支撑体系之一。时代在变化,用户消费观念在转变,产品开发、品牌传播就没有不变的道理。而在互联网世界,用户几乎每时每刻在变。

为适应用户的这种变化,李叫兽绞尽脑汁:

在横切面上,他为“营销科学化”建立了品牌包装、市场营销、文案、公众号、消费心理、网红等多个细分领域,不停地拓展探讨话题的广度,以满足互联网不同层面的营销人、广告人、策划人、创意人的复合需求。

在纵切面上,他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建立高专业度分支,以求“专业制造启感”。例如“文案”,他分别以“什么是文案”、“共鸣性文案”、“说服文案”、“唤起用户的痛点、重新解决用户的痛点”、“广告文案常用的技巧”等角度切入,不停地生长,不停地延伸,既能达到求新、求异的效果,又能满足了文案撰写人员的深度需求。

C.“压缩胶囊”

罗振宇就曾表示【罗辑思维】的逻辑就是“将知识榨去水分压缩成‘胶囊’喂给那些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人群”。

照我的理解,罗大神所谓的“胶囊”,就是李叫兽所说的“干货”。

如果你将李叫兽的文章,与上一代营销策划大师叶茂中先生的《广告人手记》、王志纲先生的《丙方的观点》等书中的文章对比,就会发现,什么是“干货”,什么是“有水分的知识”。

这里列举一篇与营销几乎无关的文章:《到底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三种方法分享》。句句切题,个人非常喜欢,且多次阅读。

这会儿我也在想,如果我还是当年那个从中文系毕业,准备踏入未知的广告圈大门的年轻人,身边没有领路人,也没有可以请益的导师,但我一心想找块能让我迅速成长的跳板,恰巧李叫兽出现了,他一粒粒免费的速成“胶囊”喂过来,能不兴奋尖叫吗?能不臣服追随吗?

D.“打破壁垒”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前文提到的“史上最丰富的李叫兽脑图”,那么,大概会略知李叫兽关于“营销科学化”的子议题,它涉及到营销的方方面面,小到文案创意,大到品牌建设。也就是说,在他这里,既没有“专业限制”,也没有“部门壁垒”。

他不是媒体人、广告人、营销人、产品经理,但又好像都特别像;他不是咨询师、培训师、创意总监、商业作家,但又好像都能胜任。这种混合型身份,让他身上释放出的能量及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传统咨询业、培训业、广告业的界线,让他担当起新时代的“营销旗手”。

如果你处在一个传统制造公司,就会明白,李叫兽这些议题,几乎涉及到市场、广告、营销、媒介、品牌管理、战略规划等多部门的职能总和,既有市场总监、创意总监、营销总监、媒介总监、品牌总监、CEO等高管干的活,也有策划、创意、文案、传播等基层干的活。

而专职整合营销的4A公司又怎样呢?

下面就拿广告界的“黄埔军校”奥美来具体说说。

为顺应细分市场、细分产业链的发展趋势,自1980年代以来,奥美集团将各个业务单元进行拆分,横向裂变出奥美广告、奥美公关、奥美互动、奥美红坊、奥美行动等子品牌,纵向裂变出创意、设计、策划、公关、文案、媒介等子岗位。

2012年之前,奥美集团业绩每年以10%-20%持续增长。

但在2017年1月奥美突然宣布:旗下子品牌将合并为一个整合的单一品牌。对此,现任奥美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ohn Seifer坦言:“多年以来,我们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很多客户表示很难在这种复杂结构下与我们合作。他们希望可以更简单、更无缝。而不希望在同一个会议中,看到17种不同的名片。”

这就是广告行业的现状。

每个创意人、每个部门、每个公司老板,对行销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很多时候,按奥美内部创意人的形容:就像是“一群自以为聪明人的自嗨”。

而大部分的电商老板都以“产品经理”自居,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品牌特色,到页面设计、信息流文案撰写、互联网传播策略,再到后台数据分析、用户反馈信息处理、产品迭代,几乎是每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都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他们需要不是4A,而是李叫兽的干货,可以直接实战的“营销科学化的干货”。这也是李叫兽为什么能够在这股大潮中脱颖而出,乘势冲直云霄的时代背景。

本部分延伸阅读:

1)《营销学原理》

2)《营销想象力》

3)《产品经理手册》


结语

我花去将近两周的时间来撰写这篇长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私心:

1)培养自身深度思考的习惯;

2)培养透过本质看表象的习惯;

3)培养系统认知逻辑的习惯。

从去年初至今,我对李叫兽的态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A.轻视自负:他不过是新一代“菜鸟”广告人的启蒙者;

B.熟视无睹:他主要定位“互联网电商品牌”,不一定适合大品牌、成熟品牌,不一定适合大创意、大传播;

C.执迷开悟:“我操,这么牛逼!自己落伍了整整一个时代!”

D.谦逊领教:“认真研究一番,感觉李叫兽真是天才”。

这篇文章快要写完的时候,我才发觉自己对李叫兽的了解,其实处于一种初始状态,一种过程状态,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1)“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要多得多。我只通过“李叫兽公众号”了解到他的一些营销思想,这只不过前端“冰山一角”,而后台的“宝藏”还有待挖掘;2)思考域也过于狭窄,仅限于上述提到的几点;3)而且,25岁的李叫兽自身也处在一种“裂变”状态中,远还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今后或许他还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惊奇。

上文提到的6种思维武器,它可能只是李叫兽知识体系的百分之一,更有可能是万分之一。有多少个读者就要多少个哈姆雷特,我不过是李叫兽千千万万个读者的一员,不能以偏概全,我眼中的“李叫兽”肯定不能替代你心目中的那一个。

此外,这篇“裹脚布”式的长文,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跟喜欢李叫兽的广告人、营销人、策划人、产品经理、创意高手互动,能引发出更多的高见,更多的思考。当然,我也还会继续关注“李叫兽”这个超级IP,期待从它身上学到更多,争取当一个名副其实的“迷弟”。


补遗:

在这里,我想感谢一下简友“小岛上会飞的多多洛”和前同事akila,因为你们才有这篇文章。

半年前,简友“小岛上会飞的多多洛”留言,问我对李叫兽怎么评价,我不太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但答案肯定比较含糊,或者说不客气。因为当时我对“李叫兽”并没有怎么关注,也并不怎么了解,应该没有他了解得多。

对不住了,兄弟。

坐在我对面的前同事akila,可以称得上是李叫兽的“迷弟”,他持续关注李叫兽的微信公众号,还曾上过李叫兽的“14天改变计划”课程。他不时跟我分享李叫兽的文章。有好几次,我们还利用午休时间,针对李叫兽的部分观点,进行过半小时以上的探讨。因为akila的缘故,我花了几个星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李叫兽的精华文章。

谢谢了,兄弟。


李叫兽的6种思维武器(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